● 摘要
凯瑟琳•安妮•波特(1890—1980)以短篇小说蜚声美国文坛。小说以细腻的文笔、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内涵著称。20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高速发展的年代,正值二战期间,弱势群体受到忽略和歧视。本论文选取波特四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他》、《假日》、《中午酒》和《被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文本,从“被弃者”这一社会边缘人物角度深入分析小说中残疾儿童,“疯子” 被弃及临终女性等弱势群体如何在西方主流所边缘化,遭受忽略、抛弃、虐待和压制等不公待遇,从而失去“声音”,自我身份和对话能力,揭示出不断将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社会机制正是滋生纳粹主义的社会土壤。波特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吸引读者来关注这些群体,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本论文围绕“被弃者”的身份问题,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综合应用话语分析,叙事学等理论视角对问题展开探讨,揭示出波特如何为被弃者直言,帮助这些群体找回自我。本论文以切合作家作品特点的独特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阐释了重要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波特短篇小说研究、美国短篇小说研究相关领域的空白。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他》和《假日》为文本,深入过分析了作品中残疾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被边缘化的痕迹,阐释了Whipple太太因面子问题而对智障无语的儿子—“He”实施虐待和哑巴Ottilie被家人视为仆人及对她不尊重等情节表现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忽视。第二部分以《中午酒》为文本,分析了主人公疯癫Helton失语和离乡的过程以及在他乡试图开始新的生活,借鉴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的理论,深入分析了Helton在文明社会表现出疯癫的深层原因,并又努力回归到这个文明社会的艰辛历程,解释疯癫这一弱势群体具有其社会原因,揭示了现代文明人要排除异己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以《被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小说中代表两类弱势群体的Weatherall奶奶为对象,对她的一生经历以及临终前的话语分析得出她从一个“被弃者”的现实身份发展变化成一个极端刚愎自用的老人,解释了“被弃”与临终的这一类弱势者变化的原因;缺乏交流。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对于她周围的人她是个“无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