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技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长城”公司提出“_____”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神州”公司则主张“_____”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_____”的主张的影响。

【答案】问题剧;潜移默化;为人生而艺术

2. 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办的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_____”影片公司,今天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_____”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及其它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长城”、“神州”影片公司等,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在20年代末期又由其中一些公司联合成立了“_____”影业公司。进入30年代后,这三家大公司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答案】明星;天一;联华

3. 最早参加到电影中的新知识分子是_____。他于1924年就写作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_____》,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后,他先后创作了《_____》《_____》等影片。特别是在_____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答案】洪深;申屠氏;爱情与黄金;少奶奶的扇子;人物的心理刻画

4. 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

5. 影片《桃姐》的导演是_____。

【答案】许鞍华。

6. _____是中国电影真正进入新时期的一年,是真正的转折之年和创新之年。其中,北影出品的_____、上影出品的_____、西安电影厂出品的_____等三部影片,是这一年电影艺术探索中思想最为开放、形式最为新颖、成就最为突出的代表。

【答案】1979年;《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

二、简答题

7. 简述《电影的锣鼓》的主要观点。

【答案】(1)《电影的锣鼓》是影评家、《文艺报》艺术部主仟钟惦裴以“本刊评论员”署名的发表于1956年第23期的《文艺报》。这篇文章因以犀利的语言尖锐批评了电影工作中的种种弊端而在当时引起较大轰动。

(2)《电影的锣鼓》的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重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重视票房价值,绝不可以把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理解为“工农兵电影”,把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和影片的观众对立起来。第二,改变以行政方式领导创作,认为管得太细、太严,过分强调统一规格、统一调度的管理方法不适宜电影创作,艺术创作必须保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第三,尊重中国电影的传统,尊重艺术家的风格。第四,改善电影演员工作。

8. 第一次创新浪潮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案】(1)1979年电影界的活跃表现在一方面从理论上展开犷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出现了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样有代表性的论文; 另一方面不少中青年电影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创新,给中国影坛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面貌。

(2)1979年拍摄的影片题材、体裁、风格、样式方面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电影表现形式方面也力求突破旧的一套学习和借鉴新的表现手法,出现了不少大胆创新的影片。1979年电影以新的艺术风貌出现的当以《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3部最为突出。1980年共生产故事片82部,出现了《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等优秀影片。

(3)从美学的角度看,1979年和1989年同属于新时期的第一个创新浪潮。这一时期在电影形态上的特点、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共同表现为首先从电影的外在形式上、电影的表现技巧上开始创新。按照谢飞导演的说法,电影观念的3个层次是艺术思想、艺术内容、艺术技巧。一般创新首先是从艺术思想、艺术内容开始,然后艺术形式才跟上去。

(4)1979.1980年封闭多年的文艺界突然思想解放,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艺、外国电影。最容易借鉴的就是电影的外在形式、表现技巧,于是时空交错的剧作结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来结构全片,幻觉、梦境、黑白片交替、升格、降格、定格、无技巧剪辑、多画面充斥银幕。这一时期内容与形式结合较好的影片有《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同时,我国银幕上也出现了大批从形式上、技巧上模仿外国电影的影片,还有一此格调不高、趣味庸俗的影片等。

9.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答案】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1)形式层面

①声画同一

“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

“声画分立”又称作“声画分离”,指声音来自镜头画面之外,即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

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在接受时更有难度。

(2)内涵层面

即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旱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它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巨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10.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电影界在解放后三十年长期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影响。1979年当《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一批影片一以冲破传统的风格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当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电影美学》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一一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时,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本体问题作了研讨。

(1)1979年开始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是关于本体论讨论的先声。一些论者针对中国电影表现手法陈旧落后的状况,提出要实现语言现代化,由此在电影界展开广泛争论。这时所谓的“电影语言”只是指代电影创作技巧。根据传统电影观念,内容形式不可分离,电影语言现代化,避开了直接的政治内容,把艺术形式作为独立因素提出来。大部分讨论者认识到应适应时代要求,借鉴世界成功经验,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

(2)继之有关“丢掉戏剧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进一步接近厂电影本体论。传统电影观念中,电影与戏剧、文学密不可分。针对这一观念,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电影要发展,必须摆脱戏剧电影的观念。反对者认为,中国电影重视文学性和戏剧化是特点,而不是缺陷,戏剧化电影长盛不衰说明它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双方立论的出发点不是同一理论层次,前者属本体论,后者属创作论。张骏祥和郑雪来关于电影文学性的争论是其中的代表,争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电影性”。张骏祥主张,电影性仅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他把涉及思想性、形象刻画、戏剧冲突,以及节奏、气氛、风格、样式等一律归为电影文学范畴,需要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