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业技法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长镜头

【答案】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一个长镜头往往包含了‘个场景甚至段落。由于它可以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2.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3. 陈凯歌

【答案】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重要代表。厚重感和思考状态是他的特点,曾经顽强地坚守理想也是陈凯歌创作的自然状态,但在迅疾变化的时代面前,他相当程度的失落在所难兔,但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化的转变确为必然。在陈凯歌身上,艺术与时代的矛盾交汇集中,80年代他是第五代存在的时代标杆,90年代他是第五代最后遗存消失的注解,21世纪他是试图适应市场的探索者。但陈凯歌对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格局做出了坚实的贡献。梳理他的导演作品,从《黄土地》开始,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经历了人文思考到人性思考的过程。

4. 《狂流》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被称为“左翼电影”的“第一声”。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胡蝶、龚稼农等当时明星公司影片最当红的演员担任主演。影片讲述在长江大水灾中一位小学教师与当地官宦抗争,带领乡民抢险的故事。夏衍写作《狂流》剧本时蹂入了导演程步高此前赴武汉拍摄的水灾纪录片,并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

5.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

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6. 北影四大帅

【答案】北影四大帅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位著名导演水华、成荫、崔鬼、凌子风。成荫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1952)、《西安事变》(1982)。水华的代表作有《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伤逝》(1981)。崔鬼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代表作有《红旗谱》(L960), 《骆驼祥子》(1982). 《边城》(1984)。

7. 沈浮

【答案】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沈浮为40-50年代著名导演,《万家灯火》为其40年代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相当现实化的影片。通过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真实表现了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生活的面貌,隐含了对现实的剖析和揭示。《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8. “延安电影团”

【答案】“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于延安,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9. 《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10.蒙太奇

【答案】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简答题

11.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12.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3)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代表作品《八百壮士》等。

(4)40年代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代表作品由《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

(5)50-60年代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代表作品《桥》《白毛女》《中华女儿》《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6)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代表作品《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

(7)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