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业技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红高梁》

【答案】张艺谋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是创新意识真正得到体现的佳作。最为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强烈的理想精神,和对人性的张扬达到最为酣畅淋漓的程度,影象锻造的世界为千白年来压抑隐忍人性打开了鲜活快意的天地,这与传统第五代影片的凝重深沉形成巨大对比。张艺谋第一部正式导演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创造了视觉的欢宴。

2. 《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3. 水华

【答案】水华(1916-1995)编剧、导演,南京人,祖籍湖北钟祥,原名张水华。20世纪30年代就读复旦大学法学院,热心左翼戏剧活动。1940年至延安,曾任剧团导演,执导话剧《带枪的人》等。1950年与王滨合作拍摄了名作《白毛女》,其后执导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等新中国的经典影片。水华是第三代导演中的艺术精致追求者。其风格严谨、功底扎实,代表作中《林家铺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4. 北影四大帅

【答案】北影四大帅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位著名导演水华、成荫、崔鬼、凌子风。成荫的代表作有《南征北战》(1952)、《西安事变》(1982)。水华的代表作有《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1959)、《伤逝》(1981)。崔鬼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代表作有《红旗谱》(L960), 《骆驼祥子》(1982). 《边城》(1984)。

5. 王家乙

【答案】王家乙(1919-1988),电影导演。王家乙导演的影片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以抒情见长,风格明丽、手法细腻; 对喜剧处理流畅、明快、富于浓厚的生活情趣。代表作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01959)、表现彝、汉民族情谊的《达吉和她的父亲》C1961O 《五朵金花》在1960年获埃及第一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6.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

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7. 《神女》

【答案】《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影片的巨大成功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揭露与批判性。通过一个身处下层,受尽屈辱的女子宁愿忍气吞声,承受身心俱受摧残企图抚养孩子成人,却还无法立足生存的故事,对社会的不公、道义的丧失和黑暗压迫的无处不在做了血泪的控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度更多是从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神女》在一个相当清晰的人物故事中表现出了人生的复杂内涵。

8. 李俊

【答案】李俊,第三代电影人,一生艺术追求独特,80年代有《归心似箭》等出色创作。《农奴》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影片着意于黑白色块的视觉冲击力,造就强光下的暗无天日的压迫残害的恐怖。

9. “延安电影团”

【答案】“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于延安,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等新闻素材,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10.《五朵金花》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导演王家乙。影片以阿鹏找恋人金花为线索,讲述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一个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位金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这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二、简答题

11.《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国产电影运动”,中国电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12.概述中国大陆电影的历史发展分期。

【答案】(1)1905年《定军山》出现之前,中国电影为“史前期”,2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萌芽与初创期,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等。

(2)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受左翼电影运动影响巨大,代表作品《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3)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代表作品《八百壮士》等。

(4)40年代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代表作品由《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

(5)50-60年代时期,可以用“传统与新生”来定位其价值特征。“传统”指50年代电影中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基本传统而多有变化,“新生”包括:新时代主题,新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代表作品《桥》《白毛女》《中华女儿》《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6)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代表作品《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

(7)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代表作品由《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等。

13.试述国统区抗战电影的创作情况。

【答案】国统区的“大后方电影”主要存在于武汉、重庆和成都,它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官方、半官方(民营官助)的电影制作机构主要有只个: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和西北影业公司

(后改名为西北制片厂)。“中制”从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的半年多时间里,拍摄了3部故事片,它们是:《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十》。还拍摄了50多部以抗战为题材的纪录片、卡通宣传片。抗战八年,国统区新闻纪录片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抗战故事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纪实性、新闻性。取材于抗战真实事件的故事片占到出品总数的将近一半。许多故事片中将有关的纪录片段落,剪辑穿插其中。第二,通俗性、简单化。内容比较单一,情节安排上形成固定的模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一目睹日军暴行一一觉醒一一走向抗战一一取得胜利。影片过分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政治理念。

14.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