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92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小麟的音乐创作。

【答案】他的创作主要是室内乐的声乐及重奏作品,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除民乐合奏《湖上春光》外,大多是声乐作品,如《春雨春风》、《金陵城》等。后期主要有艺术歌曲《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二重奏》、《木管二重奏》等,合唱、轮唱曲《挂挂红灯哦》,无伴奏合唱《正气歌》等。他的作品贯穿着欣德米特20世纪现代作曲理论体系新技术的影响,他想通过这些新技术运用写出既有中国民族气韵,又有他个人独特的室内乐作品。他的室内乐创作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风格,开始走上一条艺术创新之路。

2. 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小调的音乐艺术特征可归结为: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与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

a. 对应式结构。

b. 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3. 江浙山歌基本的结构形态有什么共同特性?

【答案】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4.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案】“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未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提出,“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许多知识分子也自动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时间各式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

主要内容有: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祖国歌》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

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文心编)、《陆战》、《行军》等。

(3)积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深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等。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民主精神,如《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缠足苦》(沈心工)《天足乐》(冰兰编)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民主思想的,如《格致》《地球》《运动会》、《文明婚》等。

(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勉学》(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二、论述题

5. 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 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

【答案】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

(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这个阶段,以上海的电影歌舞界为中心所掀起的“不思亡国恨、沉醉于个人享乐”的浊浪,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2)另一方面,一些进步音乐家在沦陷区仍坚持进步的音乐活动。1935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哈尔滨口琴社”。该社在1935年底和1936年1月先后举办了两次带有爱国宣传的音乐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乐曲《战场月》; 第二次演出了以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作品的改编曲音乐会,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个别音乐家也曾创作过一些隐含抗日要求的作品,如张霄虎在1940年所创作的歌剧《木兰从军》和1945年春创作的交响诗《苏武》,均以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在敌伪的“国立音乐院”内以李德伦、瞿希贤等为主的进步学生,向敌伪势力开展了一些斗争,以及沈湘等曾公开抵制敌伪音乐院企图组织为日寇侵略军捐献飞机的音乐会,而被校方无理开除等等。

因此,评价在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些成为为日伪统治者工作的“汉奸”“亡国奴”,然而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沦陷期间,以音符为枪杆,用音乐号召战十反对日本侵略者,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鼓舞人民大众的坚强斗争意识。

6. 综述曾志态的音乐活动。

【答案】(1)音乐活动

①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其中东京中国留学生的“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在当时属于首创的性质。

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1903年编写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发表于《江苏》杂志上,同年4月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

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设贡献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a.1903年,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b.1904年编印出版了他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c.1905年,编印出版了包括乐理、唱歌教授法及风琴练习法融于一体的《音乐全书》; 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d.1905年,于《新民从报》上发表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④较早地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批评,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

(2)主要贡献

曾志态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乐歌编创、理论研究、创立音乐社团、组织管弦乐队和提倡京剧改革等方面。

①编创乐歌。1903年,曾志态在中国留学生“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印的《江苏》杂志上,发表了《练兵》《游春》等6首乐歌,乐谱采用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表的一批学堂乐歌。

②理论研究。1904年,曾志态从日文转译了英国人编著的《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他在《醒狮》杂志上发表的《和声略意》,成为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1904年曾志态在《新民丛报》上刊载的《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③创立音乐社团。曾志态在日本和上海时期均组织过音乐社团,对介绍与推广西方音乐的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1904年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其宗旨是“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1907年夏与高砚耘、冯亚雄等人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讲习会”,传授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和器乐演奏技能,是为普及音乐教育而举办的音乐讲习班性质的社团组织。

④组织管弦乐队。1908年曾志态主办慈善机构“贫儿院”,并组织“贫儿院管弦乐队”。尽管演奏水平十分有限,但该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

⑤提倡京剧改革。曾志态试图改良京剧,虽未获成功,但作为我国近代采用中西乐器伴奏改革京剧之先驱者,其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曾志态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尤其在音乐理论领域颇有建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评价他为“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