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中国音乐史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介绍萧友梅。

【答案】(1)生平

萧友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和音乐,1912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再次留学德国,学习理论作曲和教育学,并曾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建国立音乐院,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直到1940年逝世。

(2)贡献

①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回国后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曾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导师,于1922年将其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女了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科任主任、音乐科主任等职。在蔡元培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这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②音乐创作上,声乐创作是他的最主要领域,代表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南飞之谚语》等,作有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别校辞》; 器乐创作上,改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还有大提琴曲《秋思》等其他作品,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器乐创作开拓者。

③在学术研究与理论著述上,著有《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钢琴教科书》等。设立民族器乐演奏学科,推广民族音乐,尝试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为课程纳入教学。

2. 民族乐器常分为几类? 它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答案】常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类,它是按演奏方法分类的。

3. 简述马思聪的音乐创作。

【答案】(1)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音乐发展手法和多声技法上,也常结合民间音乐的手法。

(2)从小提琴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3)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

4. 萧友梅的贡献。

【答案】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二、论述题

5. 比较沈心工与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答案】(1)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成功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②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理解能力。③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沈心工的成就:

①六首自编曲调的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

②《学校唱歌集》基本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早年时期,大多以我国传统曲调填以对现实不满、迫切要求扬鞭疆场、重振中华的豪情的新词,由于歌词的语言比较陈旧,曲调的风格也大多缺乏新意,社会影响不突出。②回国后,多数是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现实,并为了提供他们习唱的,歌词语言和曲调风格都比较生动、新颖,比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③个人抒怀之作,流传面比较宽; 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以钢琴伴奏谱; 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 在音乐、诗词编写方面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平。

李叔同的成就:

①早期作品收集在1905年所编印的《国学唱歌集》中的歌曲,有《出军歌》(黄公度词)、《哀祖国》、《我的国》、《扬鞭》等。

②回国后,在任职师范教学期间所编写的歌曲,如《春游》(二部合唱)、《送别》、《莺》等。 ③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有《早秋》《忆儿时》《冬》等。

(3)二者的比较

①共同点:都编写了大量歌曲,学堂乐歌结合学生实际,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②不同点:第一,二者在歌词的文体风格存在着很大不同。沈心工在乐歌创作中大量使用白话文,在拓展乐歌运动的同时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李叔同则主要以文言体和半文半白体编创乐歌。第二,李叔同多采用基督教赞美曲诗填词; 沈心工多采用日本、欧美等国的歌调填词。

6. 简述“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答案】(1)“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主要活动①对会员进行音乐学习的指导,聘请中外音乐家为音乐爱好者进行授课,培养音乐人才; ②举办公开的音乐会,或举办巡回演出; ③编辑出版音乐期刊,出版唱片及乐谱; ④举办乐器的陈列和展览,进行合奏的试验,对部分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等。

(2)“五四”时期新音乐社团的贡献

①对活跃“五四”以来我国城市民众音乐生活,推动“五四”以来新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均起了一定的启蒙和初步奠基的作用。②对传统艺术的保存和传承增添了新机,特别对戏曲、说唱的科班教育机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