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作出了哪些卞要贡献?
【答案】刘天华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其次,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义善于吸取西洋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
2.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
(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
(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
(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3. 简述赵元任音乐创作的特点。
【答案】(1)鲜明的体现了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如卖布谣。
(2)非常注重追求歌曲旋律的民族风格。一方面他善于汲取民族音乐的曲调和素材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乐的特点,往往按照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来处理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使作品词与曲的结合非常自然。如教我如何不爱他。
(3)他在创作中意识到五声音阶对体现中国风味的特殊作用,在和声上最早进行中国派的实验。
(4)非常注意用钢琴伴奏来刻画音乐形象使钢琴成为表的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如《海韵》。
(5)运用西方曲式和声旋律等作曲技法进行创作。
4. 简述麦新的音乐创作。
【答案】新的作品主要是到延安以前创作的。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如《大刀进行曲》、《行军》等。另一类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如《铲东铲东铲》《马儿真正好》《勇敢的小娃娃》等。他创作的歌词也表现了他的才能其特点是观点鲜明清晰,文字简洁易解,形象生动有力。
二、论述题
5. 结合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条件和音乐发展情况,阐述音乐家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历史贡献。
【答案】(1)贡献
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①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②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人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③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a. 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b. 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2)艺术成就
①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较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 ②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起在和声上做必要衬托的作用。
6. 试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答案】(1)音乐创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①代表作品
a. 群众歌曲
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群众歌曲有《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节奏鲜明有力,旋律宽阔而富有棱角,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决果敢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情绪; 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有《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通过抒情性的音乐,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战斗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b. 抒情性独唱曲
抒情性独唱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战时催眠曲》《江南三月》等。最为鲜明地显露出冼星海的艺术创作才能,也真挚地表达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对革命斗争的关切,以及对生活、时代的深刻感受。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形式结构较复杂,并且富于悠长宽广的、热情奔放的旋律和舒展和缓的节奏。
c. 套曲
以《生产运动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为代表。
d. 器乐作品
将创作题材的现实性和思想感情的革命性、形象塑造的标题性和形象性、作品音乐风格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紧密结合,体现了冼星海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
②音乐理论主张
a. 将重振中国作为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提出“普遍音乐”的主张。
b. 高度评价聂耳等人所开辟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大意义。
c. 强调学习民族音乐的重大意义。
(2)艺术成就
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
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于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