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关内道国事地理研究

关键词:关内道,军事地理,地形,战术性能,战略价值

  摘要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块“阵地”。   自古及今,战争直接影响百姓安宁,国家盛衰。而京畿地区的安全稳定,更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意义。关内道是唐代都城和京畿所在之地,是国家军 防部署的中心区域。本文对关内道及其周边地区各种地理因素与战争的关系、及 其对唐朝战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述论。这一研究有助于 更客观地认识唐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可对一些相关问题(如民族关系、唐朝财 经政策变化等)作出更科学的评价。   本文分为上、下篇。上篇对冷兵器时代军事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尝试性探 讨。下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关内道各地形区域的地理面貌、军事交通及攻守进退 的战争历程等,对唐代军防部署(以关内道为重点)的地缘战略思想和时空过程 作了述评总结。全文的内容要点如下:   一、运用现代军事地形学理论分析唐代战争形态与自然地形的关系(第二章、 第四章第一节)。自然地形对古代军事行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行程度、壁垒构 筑、供水等方面。唐代属冷兵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战争形态主要为步战和骑战, 皆属地面(平面)战争。步兵运动和作战,对交通和地形的要求最低,而克服地 形障碍的能力最强。骑兵运动和作战,对交通和地形的要求较高,最适宜在平夷 开阔和丘陵曼衍地形上,进行运动野战和远程奔袭。   二、关内道军事地形的战术性能和战略价值(第三、四章)。关内道军事地形 的种类和战术性能表现为:1、平原、草原开阔地区(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宁夏 盐同草原区、鄂尔多斯高原)交通便利,易攻难守。2、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陕北 高原、陇东高原、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等)交便不便,晴通雨阻,易守难攻。3、 山地与山林地区(秦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等)交通极为 不便,河谷、山口、关隘是军事防御的重点。4、沙漠地区(毛乌素沙地、库布齐 沙地等)为畜牧之地,便于骑兵运动,不易防守。   古代国家保卫京城的地缘战略可概括为:获得军事防御屏障,控制重要的水 陆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构建起多层防线。关内道“山河形便”的军事战略价 值在于,它们是构建多层军防阵线的地形依托:北面的阴山,西面的贺兰山—六盘 山—陇山,用以阻遏异族入侵;东面的黄河与渣关,南面的秦岭,用以防备内部的 动乱。   三、关内道军事地理分区述论(第五、六、七、八章)。本文按自然地貌形态, 将关内道划分为关中平原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黄河“西套”与鄂尔多斯高 原地区、阴山山地与河套平原地区等四个军事地形区域,着重从军事交通、军事 防御和战争历程(战例)诸方面,对各州、县的军事地理状况作综合述论。   四、从管理机构,时空分布等方面,叙述关内道的牧监与军屯,即战争物资 (军马、粮饷、盐业)供给状况,以明中原王朝的边防屯戍传统在唐代的具体表 现(第九章)。   五、关内道军防部署的时空演变过程(第十章)。有唐一代,侵扰关内道的外 来势力,主要是北方的突厥、薛延陀、回纥政权,西南的吐蕃王国,而尤以抗击 吐蕃为时最长(约百年左右)。此皆游牧族类,天然具骑兵之优势。唐代前期的边 防体制,经历了边州都督府、边疆都护府和节度使(大军区)三个阶段的更替。 中唐以后关内道京西、京北诸军镇西抗吐蕃、北御回纥的防御战争,正是阴山防 线、千陇山地防线、白于山(横山)防线和子午岭山地军事功能的持续发挥。而 关内道终未沦入“夷狄”者,实有赖于自然地形“阻隔华夷”拒防功能和人为措 置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