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821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颂歌
【答案】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以华美的合唱形式演唱,格律较为自由,唱时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分为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两种,前者用于赞美太阳神,用基萨拉琴伴奏,后者是在酒神节上演唱的狂野的歌舞,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是悲剧的前身。创作合唱颂歌的诗人有阿尔克曼和品达罗斯。
2. 《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答案】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独奏和交响乐队写作的大型变奏曲,主题来自意大利,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独奏《随想曲》第24首,拉赫玛尼诺夫将它发展为主题和24个变奏,并结合中世纪的继叙咏《愤怒的日子》音调进行炫技装饰和发展,24个变奏可分为三组,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3. 《彼得. 格兰姆斯》
【答案】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三幕歌剧,根据英国诗人克莱伯的诗篇《自治村》编写剧本。剧情大意:某渔村性格粗鲁孤僻的渔夫彼得·格兰姆斯两次被怀疑杀害雇工,为村民所不容,最终精神错乱的渔夫驾船远航自沉。这是一部心理分析剧,描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认为是作曲家乃至英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4. 威尔第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其歌剧创作代表了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史,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兼收并蓄,吸取同时代歌剧革新的成果,极大增强了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代表作《弄臣》《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
5. 德沃夏克
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答案】创作遍及声乐与器乐的各个领域。作有9部交响曲(如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1部歌剧(如《水仙女》)、40多首室内乐(如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以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集《花束集》为题材写作的交响诗(如《金纺车》)等。曾在美国任职,部分作品体现出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
6. 《图画展览会》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1874年观看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有感而写,对其中的十幅绘画进行了描写,如“侏儒”“牛车”“未出壳的小鸡芭蕾”“鸡脚上的小屋”
“基辅大门”等,全曲由一个“漫步”主题贯连,也表达了观者的感受。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使之名遐世界。
7. 《鳟鱼》
【答案】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用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叙述了河中鳟鱼被渔夫用计捉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鳟鱼命运的同情,作曲家惟妙惟肖地以流畅的钢琴伴奏塑造了在水中悠然游动的鳍鱼形象。该曲主题后来被引入《鳟鱼五重奏》的第四乐章。
8. 康索尔特
【答案】康索尔特(eonsort )开始是英国本土的一种室内乐形式的小型器乐合奏曲体裁,16世纪时人们以这种器乐形式为伴奏,加上了人声的独唱或重唱,采用格律诗歌作歌词,从而产生了世俗歌曲形式的康索尔特。代表人物是威廉. 伯德。
二、简答题
9.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
,并用《圣经》的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
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和瑞士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1)德国众赞歌(chorale ; kirchenlied )的特点:
①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②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③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④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2)法国和瑞士格律诗篇(Psalter )的特点:
①用《圣经·诗篇》中的格律诗作为礼拜音乐歌词的核心。
②用法语演唱。
③曲调多为格里高利圣咏,新创作的音乐占少数。
④演唱方式开始为单旋律的无伴奏齐唱,后来供家庭礼拜吟唱,配有一些四声部或四声部以上的音乐,主旋律在高声部。
⑤音乐风格温和、含蓄,不及众赞歌活跃、有力(因卡尔文反对音乐上精雕细琢的复杂形式而形成)。
(3)英国礼拜乐(service )和赞美歌(anthem )的特点:
①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②礼拜乐是早祷、晚祷和领圣餐时使用的音乐。
③赞美歌是以《圣经》或其他宗教题材为歌词内容,用管风琴伴奏的独唱、合唱、独唱与合唱交替形式的音乐。
综观德国的众赞歌,法国的格律诗篇,英国的礼拜乐和赞美歌,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 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 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 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
这些特点也是新教改革的核心,它们促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使上述这些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
10.受难乐的简况。
【答案】受难乐(passion )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受难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5世纪,罗马天主教仪式中开始出现受难乐的雏形。
(2)214世纪后半叶,单声部圣咏构成的“素歌受难乐”成为受难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3)巧世纪开始,复调手法的运用使受难乐进入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一一“应答受难乐”。 (4)1650年后,受难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一一“受难清唱剧”阶段。它借鉴了清唱剧和歌剧的写法,运用众赞歌音调,并且加入了《圣经》之外、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监终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11.中世纪的罗马教会圣咏。
【答案】罗马教会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传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罗马教会圣咏的
,它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罗马教会圣咏又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用拉丁语演唱。圣咏自4世纪以来,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
就被广泛用于教堂的各种礼拜仪式中,是宗教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存至今有3000多首。
罗马教会圣咏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早期受到犹太教和拜占廷礼拜仪式的影响,后又综合了法国的高卢圣咏、两班牙的摩沙拉比圣咏、意大利罗马地区的旧罗马圣咏和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这此古老的欧洲圣咏,最终于8~9世纪时被固定下来,成为欧洲天主教礼拜音乐中统一的圣咏形式。
罗马教会圣咏由教会唱诗班演唱,演唱方式可分为会众齐唱、交替对唱和应答轮唱三种; 罗马教会圣咏是无乐器伴奏的单声部歌唱,节奏自由灵活,依据歌词的涵义和人声演唱的呼吸节律,自然地停顿,形成段落; 罗马教会圣咏的歌词用整个中世纪宗教和学术的标准语言一一拉丁语演唱; 它的旋律风格,按照歌词音节与音符之间的关系,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三种。
罗马教会圣咏通常应用于每日教堂内的日课,以及在重大宗教节日举行的弥撒仪式中。日课是每日都要做的宗教功课,主要内容是吟诵诗篇和演唱应答圣歌; 弥撒是天主教隆重的感恩祭礼仪,用于礼拜日及特定的宗教节日,又称圣餐仪式,全部内容近二十项,分为音乐和祷文两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