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济南大学音乐学院859音乐专业综合(中西音乐史二选一济南大学和声、曲式)[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乐的瞬间

【答案】规模较小的器乐曲,主要为钢琴独奏曲,由舒伯特首次运用,他写有6首“音乐的,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也写作过该体裁。 瞬间”

2. 《无主之锤》

【答案】法国作曲家布列兹为女中音和六位演奏者而作的室内乐曲,歌词选自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夏尔的同名诗,包括9首乐曲,运用整体序列主义手法写作,并将印度尼西亚佳美兰乐队特有的音响、勋伯格的吟诵音调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型相结合,是20世纪探索性风格的一部力作。

3. 韦伯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歌剧代表作《自由射手》《欧丽安特》

,钢琴曲《邀舞》是浪漫主义最早的标题钢琴曲之一。他的歌剧创作观念对瓦格纳影和《奥伯龙》

响很大。

4. 《沃采克》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创作的三幕歌剧,为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剧情描述:下级士兵沃采克为养活同居女友玛丽与孩子,不得不供军医做人体医学试验,饱受凌辱,当他得知玛丽与军乐队长私通,杀死了玛丽后自沉河底。作曲家用夸张的“诵唱”方式来表现战争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作品技艺精湛,蕴意深刻,在20世纪影响巨大。

5. 真实主义歌剧

【答案】真实主义歌剧是在真实主义文学(verismo )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真实主义歌剧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真实主义歌剧中往往会出现在原始情感冲动下做出的暴力、凶杀等行为,戏剧发展紧迫迅速,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且旋律易记动听。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与列昂卡瓦洛的两幕歌剧《丑角》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典型代表,这两部作品经常同场演出,故有“骑士”与“丑角”之称。普契尼的《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品。

6. 伪音

【答案】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 —b 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 唱成,把f 唱成,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musica ficta)。“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7. 《创世纪》

【答案】海顿创作的清唱剧作品,1798年首演于维也纳。歌词来自《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日月、山河鸟兽的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

七天,第三部分叙述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作曲家以栩栩如生的音乐描绘手法,形象化地沤歌了一切生物。全剧洋溢着欢乐与光明,是清唱剧历史上的不朽杰作。

8. 音乐会序曲

【答案】始于19世纪的一种管弦音乐形式,类似歌剧或戏剧的序曲,但专供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戏剧配乐的序曲体现了戏剧性和交响性,对于音乐会序曲的创立有重要影响。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音乐会序曲,19世纪典型的音乐会序曲还有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简答题

9. 简述亨策及其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亨策(Hares Werner Henze, 1926~),德国作曲家。

(2)代表作品

①歌剧:《牡鹿王》《洪堡王子》《情侣悲歌》《酒神的信女》。

②交响乐:九部交响曲。

③管弦乐:组曲《丑角》《马拉托纳之舞》。

④清唱剧:《快速护航舰“迈杜萨”号的救生筏》。

⑤芭蕾舞剧:《迷宫》《白痴》《水神》等。

(3)艺术成就

①在歌剧音乐的创作领域成绩卓著,共写了14部歌剧,是理查·施特劳斯之后最伟大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堪与英国的布里顿媲美。

②亨策的作品风格多样,有时在一个作品中结合运用19世纪欧洲传统调性手法和无调性、多调性手法。早期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有音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60年代起,许多作品开始宣传“世界革命”,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具有公开的宣传性; 采用更多的现代手法,如非歌唱的新人声表现手法、念唱音调、非传统乐器编配等,音乐风格变得刚毅、粗涩,缺少悦耳的抒情性。

【答案】

10.中世纪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对西方复调音乐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900年左右的佚名论著《音乐手册》和教科书《学习手册》中,它详尽描述了其形态: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一个声部是素歌旋律,称为主声部,另一个声部在上方五度或四度上重叠主声部,这两个声部或其中之一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八度重叠。

,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和斜向的这种早期的复调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和有量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形式。从10世纪至16世纪末,迪斯康特指的是在已有旋律上作即兴对位的作曲手法,而在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迪斯康特。迪斯康特的低声部是带有节奏模式的旋律,因此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但它们旋律进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

12~13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聚集了大批创作复调音乐的教士,形成“巴黎圣母院乐派”,是当时欧洲复调音乐的中心,莱奥南和佩罗坦是留下名字的仅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奥尔加农和克劳苏拉。

克劳苏拉是自身完整而起讫分明的无词的复调短歌,用迪斯康特风格写作,莱奥南最早把迪斯康特风格的克劳苏拉用到他的奥尔加农中,佩罗坦及其同时代人创作了千百个迪斯康特式克劳苏拉,用来替代莱奥南和其他早期作曲家奥尔加农中的类似段落,因此又称为“替换克劳苏拉”。佩罗坦的“替换克劳苏拉”是13世纪经文歌的直接先驱。

13世纪以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经文歌的结构方法是:从日课交替圣歌中选取定旋律,加以修饰并成为有量音乐,当它有了规范化的节奏时,就成为迪斯康特,其后又在经文歌上配上第三声部。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经文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及在不同声部运用不同歌词。

经文歌的定旋律来自于素歌,它的歌词就直接采用拉丁文圣咏歌词,上方声部的歌词原来也是拉丁文的,但随着经文歌创作中世俗内容的日益增多,上方声部的歌词也呈方言化趋势,法语是最常用的方言,歌词表现的内容多与情爱有关,第三声部通常是欢快的,第二声部则如怨如诉,两段歌词用同时代游吟诗人歌曲的风格。这样的经文歌显然与虔诚的教会礼拜仪式不相协调,已成为真正的世俗音乐。经文歌的发展高峰在13世纪至17世纪。

11.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勋伯格(A.Schoenberg , 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

一。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曾在柏林和维也纳任教授,后因犹太人身份在纳粹上台之后被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