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52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就不同的行动主体而言,社会互动包括人际层面的互动和群体层面的互动; 就社会互动的不同性质来说,有合作、竞争和冲突三种形式。社会互动在促进行动者的自我认识和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3.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5. 场域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小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不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4. 印象管理

【答案】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二、简答题

5. 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指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2)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在现代社会,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组织性的互动。

(3)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角色表现地位,地位规定角色的范围。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4)权威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组织权威一般有两种特征:

①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

②权威依附于职位。组织由其构成要素而形成一个社会活动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转依赖于一整套规则,个人只能遵守这些规则,才能进入组织,并参与其活动。

6. 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作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历史变革,现代化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它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原有面貌,用一套与以往几乎全然不同的“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了“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断裂”。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一旦某个领域开

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这使得那些只希望在某些领域(如技术或经济领域)进行现代化,而在其他领域则维持传统面貌的现代化努力往往得不到成功。当然,由于起始条件、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现代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的时序模式还是会有所不同。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因此,迄今为止西方以外的国家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这就又在非西方国家中引发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本土化”成为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在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中,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事情都不再是一些相对孤立的事件,都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迅速发生程度不一的影响。这使得对每一个卷入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内”和“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相对的性质。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将日益增加,世界正在日益趋于同质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威胁。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从某些方面(如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但从另一些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等)来看,现代化似乎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这使得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始终构成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如影相随的重要成分。

7. 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性已经发生断裂,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它己经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风险社会所取代。与阶级社会不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总体上而言,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贝克从八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①风险的定义关系。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

②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占据,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的和虚构的东西所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