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41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2.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一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5.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答案】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主要包括:
(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公民的一般常识。而这种一般常识,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重大问题,都不能单独靠某一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和企业里存在着大量影响工作态度和生产效率的“人的因素”,以及影响行政和企业经营的种种组织、制度等因素,增进对于这些因素的认识,对于改善行政和企业组织管理,无疑是有益的。
7.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c.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d. 创办经济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a.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b.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e. 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②“迟发展效果”。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③“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一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④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处在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由于国情的限制,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表现为:
a. 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b. 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 c. 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
8.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案】(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