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1社会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2.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3.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4. 个案调查

【答案】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一般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

5.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

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二、简答题

6. 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有哪些?

【答案】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主要有: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当代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协调的、各部分之间互相整合的行动体系。古典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他从社会结构方面去分析个人行为,社会不可能用满足个人欲望的办法来解决需求,只能对个人需求施加约束和控制,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可以过分追求,这样成员就有了共同目标,社会就有了秩序。假如这种秩序被打乱,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失效,就会出现“失范”现象。

(3)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基础之上的,没有沟通和互动也就没有社会生活。而互动是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象征符号)进行的。

(4)冲突论的观点冲突论者认为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权力等级制中的,是不断地进行争夺权力和权威的斗争过程和场所。

(5)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的研究者主要是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的。在思考社会学的研究是否是用男性的观点替代了女性的观点,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不是影响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7.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8. 社区的构成。

【答案】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它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日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日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此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等。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9. 怎样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答案】(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定义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日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就是人类参与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正确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十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十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②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推动实践。因此,需要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③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允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了解和区分人们的需求:

a. 区分需要的普遍性程度,即哪些需要是少数人的,哪些需要是多数人的;

b. 区分需要的合理性程度,即哪些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哪些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

c. 区分需要的强度,即哪些需要是迫切的,哪些需要更迫切或者并不迫切;

④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需要,其普遍性、合理性与强度不同,因而对它们要进行协调与控制,具体途径有:

a. 协调个人需要、集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三者关系;

b. 发展合理需要,例如正当的物质享受、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健康的文化娱乐、共产主义信仰等;

c. 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包括强制性地制止反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对毒品、贿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