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52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解组论
【答案】社会解组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社会解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该理论认为,以亲属、情爱、朋友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式关系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远比正式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更为重要。前者的整合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社会解组就是这种非正式关系的解体。当社会生活中的共同规范消失、共同体观念缺乏或消失时,社会解体现象就会发生。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以及社区的异质性不断增加等等,都会破坏社会原有的动态平衡,使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日益减弱,从而导致社会解组。因此,对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要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2.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3.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4. 贫困文化理论
【答案】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二、简答题
5. 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指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2)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在现代社会,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组织性的互动。
(3)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角色表现地位,地位规定角色的范围。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4)权威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组织权威一般有两种特征:
①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
②权威依附于职位。组织由其构成要素而形成一个社会活动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转依赖于一整套规则,个人只能遵守这些规则,才能进入组织,并参与其活动。
6. 社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①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是社会生物体,意味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生物性,首先表现为人是一个生物体,是有生命的动物,还表现在人的本能,即用来满足生物体的内在需要的能力。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他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作为社会行动者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学
中,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社会关系:角色纽带的性质和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
a. 从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类;
b. 从社会关系的性质角度,可以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类。
(3)社会行动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行动并不是杂乱的和无规律的,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7.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答案】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丁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1)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
(2)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
①一生中流动意味着个人同原有社会地位相分离并同新的社会地位相结合。
②代际流动意味着家庭中相邻的异代成员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使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变为社会层次之间的联结纽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所特具的凝聚力和整合性来弥合社会层次间的隔阂。此外,大范围的异向代际流动有可能促进各家庭之间相对平等的实现,进一步消除个人之间垂直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
8. 竞争产生的前提和社会条件各是什么? 竞争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案】竞争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生物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的本能,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狭义的竞争专指人类社会的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1)竞争产生的前提人们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是发生社会竞争的原因或前提;
(2)竞争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在内的综合的目标;
②必须是双方争夺同一个对象,才会有竞争,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争夺的对象不同,竞争不会发生;
③竞争双方一方获得成功,不可能双方同时获得成功;
④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竞争是纳入一定秩序的理性行为,不可以没有规则。
(3)竞争的社会作用
①在竞争各方达成共识(即公认的合理的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它不但引发活力,而且还会形成秩序;
②缺乏合理规则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竞争,并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社会秩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