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二、简答题

2. 简述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答案】(1)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在于: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裴斯泰洛齐因而成为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裴斯泰洛齐本人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他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孤儿之父”。所以,裴斯泰洛齐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他的“基础教养论”把人的能力分为若干要素,这就把完整的儿童的心灵肢解了,从而使其教学论具有了机械论、原子论的性质。

3.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3)独立探索: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

(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

4.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其中的“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这两种学习结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认知策略的性质与理智技能不同,理智技能指向学生的外环境,使学生有效处理“外部的”文字、数字、图表、符号等,而认知策略则是在学生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调节自己“内部的”状态,使之维持一定的方向和强度。所以,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各种方法。但是,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取决于理智技能,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理智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调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因此,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认知策略。

5. 简述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答案】道尔顿计划的三项主要措施:

(1)“作业安排”,即为学生规定周密计划的学习任务,是个别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些任务以个别学生为立足点,学生按照作业安排,与教师签订学习契约(“工约”),等完成任务经检查合格之后,再接受下一个月的工约。学生必须完成所规定的课程才准毕业。

(2)“实验室”即学生的作业室。不同的学科设有不同的实验室,提供本学科需要的各类参考书目、实验器材等。实验室兼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的作用。每个实验室有1一2名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考核。

(3)“成绩记录”。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措施,旨在检验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度。帕克赫斯特设计了四种成绩记录表格,如教师实验室记录表、学生作业记录表等。

6. 如何理解“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

【答案】追求“解放兴趣”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以达成解放。“解放兴趣”是人类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以“解放兴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达到自由和解放。一句话,要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7. 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哪四个方面?

【答案】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的。

(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三、论述题

8. 试比较课程实施的几个典型模式的异同,并结合实际对这些模式加以评价。

【答案】(1)课程实施模式的异同

①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a. 最终目的是推动课程的变革和实施。在课程实施的三个模式中,其本质和内容是有很大的区别,最初在设计这几个模式时,各自考察了不同的实施范围和路径,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待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在模式设计的初衷和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上,确是研究课程实施的模式,推动课程的变革,这一点上三者是殊途同归的。

b. 三个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课程实施和变革的模式上存在着多种形式,着重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具体的模式运作,三者的着力点不同,各自抓住一点进行论证,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种协调和补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通过别的模式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和纸漏,三者是紧密联系,并且是互相补充的。

②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a. 理论切入点不同。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指向于课程变革的技术本身,而不是学校与课堂中教学的性质。该模式体现的忠实取向,在课程的实施中,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即研究、开发、传播、采用这一系列的过程。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认为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的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体现的是相互适应的取向。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把课程作为教师在复杂的情境中所创生的东西,教师作为课程知识和课程变革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是可能的,体现的创生的取向。

b. 具体的变革和实施过程不同。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将课程的实施和变革看作为一系列的过程,将其分为研究、开发、传播、采用这四个步骤,这个过程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最终开发出适当的课程。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将课程变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任务,而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的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认为课程知识是由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教师通过课堂探究、与同事的讨论及共同观察、正规教学. 通过这些途径获取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c. 形成的结论不同。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通过研究、开发、传播、采用阶段的线性过程来阐释了课程实施的模式,实际上是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种工业生产过程:通过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课程产品”,然后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对其“消费”。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