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简答题

2. 请说明在开发目标模式的课程中如何“组织学习经验”。

【答案】(1)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要利用两种组织来组织学习经验:

①“纵向组织”,即建立不同阶段(或时期)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②“横向组织”,即建立不同领域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以此使不同学习经验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转化。

(2)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还要依照三个标准:即“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即“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其中“逻辑组织”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心理组织”则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关系。

3. 杜威之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他的知行统一论。杜威认为,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所以,杜威是从过程的意义上理解、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知行关系的,在这个意义上。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所以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4. 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因是:

(1)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

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3)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5. 请解释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6. 怎样确定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

【答案】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即使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提供帮助,也是一个对儿童的发展需要进行引导以使其上升为儿童的自觉需要的过程,而非不顾儿童的选择而强

加成人意志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的人格发展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所以,引导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在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中,要避免常见的错误,即漠视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并且把成人认为学习者的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

7. 美国学者帕里斯提出的课程变革的情境观基于的三个假设是什么?

【答案】美国学者帕里斯提出的课程变革的情境观所基于的三个假设是:

(1)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2)课程变革是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

(3)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所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应,他们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其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三、论述题

8.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答案】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像国际化时代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大众

主义”时代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信息化时代的“主体教育观”都应引起我国课程改革的关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与组织上的准备。要提高课程改革科学化水平与科技含量。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与研究委员会,对课程改革的各种基本理论问題、各个具体操作环节提出咨询报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改革。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区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包括国家课程的规划过程。

(5)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充分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先进科研成果。

(6)在上述要点为基础的前提下,可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逻辑性、前瞻性。

9. 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哪些? 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中国应如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答案】(1)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①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国际化时代,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即形成了民族和文化交往中的“多元主义”价值观。当把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便形成“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因此,在该价值观的引导下,建立起“国际理解教育”。

②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即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③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教育应当走出“唯科学主义”的樊

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起“丰体教育观”。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任何年龄任何知识能力水平的任何人都是主体。

(2)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②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各国课程改革大都意识到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善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者。

③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