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综合之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五条: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即教学要以适当的高难度开发儿童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即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即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关系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技巧。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单纯是要掌握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要理解知识技巧掌握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操作。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这项原则的本意有两方面:其一是要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得到发展,克服常常遇到的那种高分低能现象;其二是要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在赞科夫的教学论新体系中,上述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起作用的。它们共同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部动机,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最终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 简要说明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教育评价的历史所划分的三个时期。
【答案】这三个时期是:
(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重要部分。
(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澍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3)后现代时期:其最大特征有二个:
①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中的权威(相对于由教育外部人员承担的“专业评价”);
②对某些心理测量原则的适切性提出质疑,并以开放性的结论以及“评定”这一概念代替以前的“评价”。
4. 请说出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主要涉及哪几类,并请列举它们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论。
【答案】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类:
(1)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有代表性的有崛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各地的“新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瓦根舍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2)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3)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学习的原理中提出要遵循“逐渐分化原则”,请说明其内涵,并指出奥苏伯尔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
【答案】“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
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提出逐渐分化原则时,奥苏伯尔有两个基本假设:
(1)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
(2)学生认知结构中对各门学科内容的组织,是依次按包摄性水平组成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占据最高层次,下面依包摄水平下降而逐渐递减。
这就是说,逐渐分化的原则不仅是与人类心得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的,而且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也是相吻合的。这样,教师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来安排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
6. 在范例教学模式中,要遵循的教学论原则有哪些?
【答案】范例教学模式中要遵循的教学论原则有:
(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认为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
(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
(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把传授知识同教给科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
(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作为教学内容的科学看作正在形成和已经形成的东西,并把它纳入儿童的发展之中,成为儿童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去创造科学
概念。
7.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包括几个阶段?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包括两个阶段:
(1)“破的阶段”,在使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的观点,并使之觉悟到自身的无知,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
(2)“立的阶段”,通过第一阶段而奠定了认识真理的基础,继续通过问答对话,引导对方得出一定的正确见解。
三、论述题
8. 试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课程实施的意义及其与教学的关系如下:
(1)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表现在:
①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一项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究竟引起了课程实践的何种变化? 需要根据变革方案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方能知晓。研究认为,大多数课程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象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
②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要想比较成功地推行一项变革,必须自始至终深入研究变革方案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及时调整、修订,使之不断完善。
③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④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人们对课程变革认识的理性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即是将课程变革过程分解为不同方面、深入理解每一方面的本质和功能、进而把这些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的过程。为了把课程实施与相关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就需要将之从课程过程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
(2)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这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来得狭窄。
②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3)两者的统一性、联系性主要表现在:
①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②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则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