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物流基础、物流仓储技术)之物流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虚拟物流

【答案】虚拟物流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组织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虚拟物流的要素包括:①虚拟物流组织。它可以使物流活动更具适应力。②虚拟物流储备。它可以通过集中储备、调度储备以降低成本。③虚拟物流配送。它可以使供应商通过最接近需求点的产品,并运用遥控运输资源实现交货。④虚拟物流服务。它可以提供一项虚拟服务降低固定成本。

2. 内河运输

【答案】内河运输与海上运输同属于水道运输业,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国际内江湖河川等天然或人工水道,运送货物和旅客的一种运输方式,内河运输的主要通航河流大部分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且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即利于实现河海联运。

3. 循环物流

【答案】循环物流中的“循环”,既包含促使事物的运动呈现“周而复始”的形式同时还强调研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实现过程,和资源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循环与增值实现过程。因此,循环物流可定义为:支撑和促进物质资源循环的物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物流价值的循环与増值。

二、简答题

4. 简述物流创造的效用。

【答案】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效用主要表现为创造时间效用和创造空间效用两个方面。

(1)物流创造时间效用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所创造的价值,称为“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

①缩短时间。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②弥补时间差。经济社会中,需要和供给普遍存在着时间差。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通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才能起到“平丰欠”的作用。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物流

便是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③延长时间差。物流总体和不少具体物流遵循“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间隔来创造价值。但是这一规律主要是针对物流总体而言。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

(2)物流创造空间效用

“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同的场所,由于改变“物”的不同场所存在位置所创造的价值,称为“场所价值”。

场所价值有几种具体形式为:

①从集中生产场所流人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以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 。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值区转移到分散予各处的高价值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物流的场所价值也依此决定。

②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和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土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而集中;一家大型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家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③在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构筑的过程中,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使物流得以创造价值,得以增值。

5. 物流市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物流市场是指为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顺利进行而形成的为商品流动和暂时停留提供服务的服务性市场,其功能主要有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

物流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更加专业化的结果,物流市场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这是因为物流业所包含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主要环节存在的历史悠久,但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到了市场经济阶段,市场高度发展,商品流通速度大大加快,相应的要求加快货物流通的速度,使关系松散的各个实物流通环节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从而统一为物流。可见,物流是诞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与市场具有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物流市场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演进而形成的服务市场。

物流市场是重要的服务市场之一,服务市场与商品市场是相对应的。物流市场主要有仓储市场和货物运输市场以及包装、装卸、搬运等辅助性市场。

6. 阐述你对物流学发展的主要观点的认识。

【答案】(1)商物分离(商物分流)

商物分离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即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本来,商流、物流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行一次交易,商品便易手一次,商品实体便发生一次运动,物流和商流是相伴而生并形影相随的,两者共同运动,取同样过程,只是运动形式不同而己。在现代社会诞生之前,流通大多采取这种形式,甚至今日这种情况仍不少见。

(2)黑大陆说和物流冰山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R.F. 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说法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的领域。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是对20世纪中在经济界存在的愚昧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出在当时资本主义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远未达到止境;“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西泽修先生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各方面对我们而言还不是很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3)第三个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

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这三个利润源注目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4)效益背反说和物流的整体观念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