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乡村聚落地理学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的加快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乡村聚落被破坏,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为此学者们曾提出“抢救乡土建筑”的口号,本文选定乡村聚落资料保存较完备的山西中南部地区,通过具体分析民国时乡村户口数量,将乡村聚落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规模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从而对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规模有初步的了解,并对不同规模乡村聚落的形态结构总体特征进行阐述分析,加以典型的个案分析,最后深入分析乡村聚落的规模、形态结构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文章认为民国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在规模上以中小村为主,大村较少;规模越小,形态越简单,反之越复杂;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很大,但最终取决于聚落所拥有的土地及土地的生产量和生产率,即聚落经济实力的大小。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如下:
一、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进行说明。参加“黄土高原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课题的研究工作是本选题的缘起,目前对华北地区、江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颇多,而对山西乡村聚落的研究甚少。聚落都有其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为此笔者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民国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形态结构进行分析。
二、对乡村聚落的规模进行划分,以相关的人口数量为标准,将乡村聚落划分为50户以下的小村、50-99户的中村、100户以上的大村三个等级,并详细阐述了不同规模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认为小村基本上位于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者梁峁广布、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区——吕梁山区及以西黄土丘陵区、太岳山区、太行山区、中条山区等地。大村主要集中在中部盆地区、东南部太行山间盆地区;中村的分布最广,各区域都有,数量上少于小村,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复原乡村聚落的形态结构,首先分析总结大村、中小村的总体特征,认为大村在交通、房屋院落布局、水井、公共设施等方面较为完整,结构复杂,而小村相对要简单得多,此外聚落形态结构的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西部吕梁山及以西黄土丘陵区聚落形态分散,结构简单,窑洞为主要的民居形式,院落不规则,由于水资源缺乏,多数村有水窖等蓄水设施,水井数量少;中部盆地区聚落形态比较集中,结构复杂,窑洞、平房及其组合形式为主要的民居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尤其是大村,交通方便,布局较整齐,水资源相对丰富,多数有水井;东南部太行山区及山间盆地区聚落形态以分散为主,结构较简单,窑洞、砖瓦房、石板屋、楼房及其组合为主要的民居形式。最后通过典型的聚落来具体分析其形态结构,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的有力结合。
四、从总体上分析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认为地形、河流与乡村聚落的规模、形态结构关系最为密切,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密度、不同规模聚落的分布有所差异,从单体聚落来看其发展的空间和速度也不同,山区地形起伏,平地狭小,耕地零星分散,缺少开阔的空间来建造大村。而气候对聚落房屋结构形式影响更深,但并不是说其它的自然要素对乡村聚落没有产生影响,确切地说乡村聚落是各种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环境中土地数量、生产率、土壤肥沃程度都会影响到聚落规模的扩展,聚落拥有的土地越多,土壤越肥沃,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工商业的发展能够引起聚落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规模的扩大,同样工商业的萎缩会导致乡村聚落规模的缩小。不同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家族观念、宗教迷信、天灾人祸会导致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乡村聚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