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71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测量调查中,用“1”代表男性,用“2”代表女性。这一测量属于( )
A. 定名测量
B. 定序测量
C. 定距测量
D. 比率测量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测量调查类型的理解掌握程度。定名测量:是最简单的测量,在这个测量水平上,数字仅是代表或者表示事物,而无人和数量大小的含义。定序测量:是比定名测量高一级的水平,量表中的数据己经有了数量大小的含义,在顺序量表中,数字仅仅表示等级或者书序位置。定距测量:数字不仅可以按大小进行排列,而且一定数量的差异在整个量表的所有部分都是相等的,也就是有相等单位。由于等距量表中的数字有相等的单位,因此,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比率测量:是最高水平的量表。它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因此,等比量表中的数字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这道题可以看到,"1""2”只是起到一个区分的作用,没有任何有关顺序,距离,比率的关系。
2. 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
A. 教育管理制度
B. 国民教育制度
C. 义务教育制度
D. 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D
【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和教育的管理系统两个方面。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答案选D.
3. “学会如何学习”的实质是( )。
A. 学会在适当条件下使用适当策略
B. 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
C. 掌握大量言语信息
D. 形成学习兴趣
【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下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4. 凯兴斯泰纳介绍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 )
A. 二者互为目的
B.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途径
C. 二者毫不相干
D. 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答案】B
【解析】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5.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 政治家
B. 学术人才
C. 新国民
D. 实业人才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是培养“新国民”
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
6. 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
B. 法国人德莫林创办了罗歇斯学校
C. 德国人利茨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
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在瑞士成立
【答案】A
【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
,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新教育运动的开始。而德国人利茨创办的“乡村寄宿学校”。法国人德
莫林创办的罗歇斯学校有“运动学校”之称。
7.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
A 礼乐
B. 礼法
C. 仁义
D. 天理
【答案】C
【解析】韩愈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构成了教师的任务。
8. 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 )。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成人教育
【答案】A
【解析】古罗马在共和国早期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邦,当时是不存在学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都是在家进行的。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主要的老师。父辈们经常带领自己的儿子在田间进行实地农事操作,并在劳动过程中,传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在劳动之余,父辈们还经常教儿子们投标枪,练习骑马、角力、游泳、传授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此外,罗马人还利用民谣、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等材料,对儿女进行简单的读、写教育,使儿女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是:既是合格的农夫,又是勇敢的士兵。
9. “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是( )。
A. 《总纲计划》
B. ((汉堡协定》
C. 《高等教育总纲法》
D. 《教育结构11一划》
【答案】C
【解析】A 项,《总纲计划》主要探讨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 B 项,《汉堡协定》是关于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定发展; C 项,1976年正式颁布的《高等教育总纲法》是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D 项,《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这是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