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6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之土地资源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2.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

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3. 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类型需要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1)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 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按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般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为这种方法的代表; 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3)土地基准地价分级是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4)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级制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系统。我国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

4. 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

①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②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2)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的确定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根据相应的联合国的投入水平的分级指标来确定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则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均膳食热量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和比值来确定。

5.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6.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