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8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6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3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54土地资源综合之土地资源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29
一、简答题
1.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 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2. 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类型需要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1)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
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 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按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般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为这种方法的代表; 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3)土地基准地价分级是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4)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级制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系统。我国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
3. 士地资源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小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①退化土地,即水土流失的土地、沙漠化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的防治及保护; ②对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
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5. 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 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指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所以,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6.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