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熙宁兴学”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积分法”
D. “六等黯陆法”
【答案】B
【解析】三舍法是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熙宁“新政”之一。当时,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风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什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寥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三舍法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苏湖教法”为宋代学者胡缓所创。胡援在苏州和湖州两地进行教学时,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及时务,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的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等,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
,方法是根据学生的月考成绩,达用,培养有世纪才干的人为目标。元代中央官学实行“积分法”
优等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下等者不给分,年终积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补上一等级,若不能升等,来年积分即归零,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宋代“三舍法”的继承和发展。清代在府州县学中创
,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特点是,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立严格的“六等黯步法”
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2. 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教育家是( )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费希特
D. 杜威
【答案】B
【解析】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在新庄“贫儿之家”时期,他一方面让儿童在田地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 另一方面,他又亲自教小孩们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时代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当时的瑞士尚无发达的大工业这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基础,因而裴斯泰洛齐也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斯泰洛齐思想的批判继承。
3. 进步主义教育的七原则不包括( )。
A. 健康
B. 自由
C. 道德品格
D. 职业
【答案】B
【解析】进步教育的七原则包括:①健康; ②掌握基本方法; ③高尚的家庭成员; ④职业; ⑤公民资格; ⑥适宜的使用闲暇:⑦道德品格。
4.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王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待虑而得”的“良知”
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
,以实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就是“求放心’。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
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5.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乌申斯基
D. 福禄培尔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
,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能为所有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6. 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
A. 斯多葛学校
B. 体操学校
C. 埃弗比
D. 体育馆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希腊教育,尤其是雅典教育及其各级学校的掌握程度。雅典的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等。到12岁、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15岁、16岁时,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主要内容为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
,接受法、修辞和哲学)。而18岁时,少数贵族青年则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又称为“埃弗比”)
军事教育。外国教育史中对于学校的考查频率很高,所以,一定要注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7. 要求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 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薪棒的法案是( )。
A. 《基佐法案》
B. 《费里法案》
C. 《费舍法案》
D. 《福斯特法》
【答案】A
【解析】1833年颁布的《基佐法案》规定:①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 ②公、私立学校应实施相似的道德与宗教教育; ③扩大初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凡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并向地方行政长官递交由三位咨议官签署的德行证明书且年满18岁的法国公民,皆可开设私立初等学校; ④在法国每一区内须设初级小学一所,超过六千人的城市则须设高级小学一所;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 ⑤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