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二、简答题

2. 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答案】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

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人排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

(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

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图形法既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因此,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解,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等做出科学推论。

3. 犯罪行为是怎样出现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犯罪与受害者、无关者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犯罪者的行为也会对其本身造成刺激,导致犯罪行为的延续、加强或者中止。如果犯罪由二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会彼此构成行为情境和刺激。

被害人和犯罪人之外的人也会影响犯罪者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第三者的存在阻碍犯罪行为,或使犯罪行为败露,那么第三者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攻击的对象,引发新的犯罪动机;如果第三者较多,而且均无动于衷,犯罪者可能会有恃无恐,继续犯罪行动。

(2)犯罪与环境因素

环境指与犯罪者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的事和物,是犯罪决策和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影响着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增强或者减弱、中止。犯罪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犯罪倾向只有受到诱因刺激,才能变为现实状态,形成指向特定目标的犯罪动机。环境中的刺激物即具有诱因功能。常见的环境诱因包括:金钱外露、室外放物、室内无人、财物被委托保管、幼儿单独外出。

②犯罪行为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有关。犯罪常发生在具备有利条件如社会监督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

③时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犯罪者往往选择犯罪环境最为优越,犯罪行为最易成功,或者最难被他人发觉的时机。

④环境也影响犯罪手段。有些犯罪行为可以事先策划多种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必须根据所处环境而灵活变化。

4. 你怎样理解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

【答案】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发展中。

(1)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自我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他人不仅为个体提供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反应,而且还为个体提供一个能融入自我概念的角色范型。个体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发展中难免出现自我评价与自我表现的不一致性和行为反应的无所适从。正是由于社会交往中人际间的交流,个体才能不断地校正、调节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2)—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只有那些经过人们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5.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说服者的因素;(2)说服信息的因素;(3)被说服者的因素;(4)情境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②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③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是否可爱,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说服信息的因素

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増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一一被称为引发恐惧的沟通。它的影响方式与差距相类似: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③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

第二,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第三,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3)被说服者的因素

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第一,个体的可说服性。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的,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

第二,智力对说服的影响:智商高的人与低的人一样可以被说服,只是在论点很难的时候,智商才起作用。

第三,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因而易被说服。

②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