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中心长安,元明清时期则移到北京。这种历史巨变在唐代开始萌芽,万岁通天年间(695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南下扩张与这种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武周年间,契丹南下后迅速由东北进入河北地区,接连两次打败朝廷的征讨大军,显示了其南下扩张的坚强的决心与巨大的驱动力。尽管契丹并未充分领悟到民族融合的时代需求及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其南下活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目前,史学界就关于李尽忠、孙万荣南下扩张的研究尚属空白,仅停留在两唐书及通鉴的观点与认识上,未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试图就此题名, 做一些探讨。 本命题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契丹南下 的历史背景与内在动力;南下的具体过程;失败的原因‘;历史的影响主观诸方面。目的在于分析民族融合形式倒退的武周年间,契丹是如何参与到推进民族融合进程的历史潮流中的。 同时,在填补两唐书及通鉴的空白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利用墓志、《全唐书》、《册府元龟》等资料扩充了李尽忠、孙万荣南下活动的记载。如冀州政权,河北地方州县对契丹的态度,武周第三次征讨大军的参与者等等。 最后,关于契丹在武周时已具备南下扩张的一定的实力这一点,是史学界的共识。但未分析其所以然,也没有衡量其力量的具体构成。作者就此在契丹的外部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素质、军事实力等方面予以剖析,以立体地考察其力量壮大的原因与表现。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 在唐初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影响下,契丹建立了隶属中央的羁縻政权。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的机遇。社会组织结构进一步稳定与复杂化。经济上则由游牧生产生活转向半牧半耕生产、生活,并积极参与了营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人口规模也恨壮观,人口结构多样化,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随着契丹参加唐朝的军事活动次数的增加。其战斗力也逐步提高。总之,在唐朝中央的保护与支持下,契丹的力量已逐步壮大。而随着武周政权局面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契丹逐步扩大了与中央的摩擦。 二 契丹南下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原因是由于武周中央集权体制的制约,契丹发生饥荒后得不到即使赈济;直接原因是营州都督赵文岁平时歧视契丹上层,和当地的民族关系较为紧张。契丹起兵后,很快从东北进入河北,沿途攻城掠地,杀人强物,引起人民激烈反抗。武周在震惊之余发起了第一次征讨,契丹在西峡石谷设伏,全歼武周军队,震惊中外。契丹乘势扩张,李尽忠此时身亡,孙万荣成为契丹统帅,北方的突厥乘契丹不备发动突袭。契丹大败后孙万荣重整队伍。继续推行扩张。武周发起第二次征讨,契丹利用东峡石有利地形,大败武周军队。此后,契丹发动了更猛烈的南下扩张。在其扩张的过程中,与武周的第三次讨伐大军遭遇,武周军队不战而退,契丹在大平原上与武周形成对峙局面,暴露了其兵力与后勤的劣势,坚趋被动。突厥乘契丹南下,偷袭其后方新城。消息传到前线,契丹军心大乱。一直与契丹并肩作战的奚临阵倒戈,引导武周军队合攻契丹。契丹彻底失败。契丹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对当时的民族融合的趋势做以充分的认识与准备,其次在于武周的雄厚 的国力及突厥的牵制。 三 契丹南下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却是巨大深远的。冀州政权的建立是契丹推行民族融合的一次尝试;同时,契丹南下时推进了本民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进程;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历史的跨越,契丹修筑的新城将其与中原地区拉得更近了。契丹在战争中加速了自身民族的更新与发展。契丹南下对武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直接干扰了河北的民生,推动了当地胡化羁縻化;一批契丹降将加入武周中央政权,为防御契丹,武周推进了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突厥、靺稭等乘机发展起来,影响了武周周边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