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汤显祖所倡导的“情”的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人们纷纷从其“临川四梦”及诗文创作中探究其“情”的本质,但这些颇有其知卓见的散体均未成体系。汤显祖自己虽在一些信笺、序文、题记中讲过自己对“情”的认识,但亦是些零篇散论。今人对于汤显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而且多涉及汤显祖的文学观,对其哲学思想虽有论述,但并不多见。九十年代,人们开始从心理、文化等角度研究汤显祖,如张成全《夹缝中的因感》(《殷都学刊》1991年第四期),孙爱玲《从汤显祖的尺牍看其文学个性精神》(《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一期)。这些论文对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但对其哲学观所涉不多。韩经太先生《气机:在情与梦游的畸人灵性背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与理学文化的嬗变势态》(《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三期)从文学角度探讨了汤显祖“情”的哲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对“情”的哲学本身亦言之未远。 汤显祖“情”的哲学究竟为何?我试图从其文学思想入手,探究“情”的本质。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汤显祖对于文学的性质和社会功能的论述中探讨“情”的本真。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性本善,人的七情六欲是万恶之源,情破坏了性的致善性。汤显祖从其文学实践的经历出发,摘去了“情”恶的帽子,还自然之情以至善的本真。第一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自汤显祖对文学的性质及社会功能的认识入手推演出情的自然性,继而在老庄哲学自然本善的基础上得出情本善的结论。第二节探讨了道家思想、秉有禅宗思想的达观禅师及“心学”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对汤显祖思想意识的巨大影响,这也是汤显祖“情善论”得以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第三节,论述了“情善论”在思想界,文艺界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二章从汤显祖对作家应达到的心灵境界的认识中探讨至善之情对于不合自然人情的封建之“理”及框范人情感传达的作文法度的超越。既然“情”至善至美,当然合于“理”,亦合于“法”,觉得自然之情不合于“理”与“法”是其人受拘腐之见框范的结果,那么人们应当革“理”或革“法”以就情而不应当做得相反。本章又分为两节,第一节指出,作家在思想上应突破拘腐定见的限制,换一幅眼光看世界,使情通于自然万物,那么千姿百态的自然事物就能把变幻莫测的自然情感顺畅地传达出来。第二节指出作家在表达上应突破写作规范的限制,找到为文之道,那么便能涛刃有余地以各种文体传达情感。第三章通过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分析探讨了本真之情的现实实现。汤显祖通过“梦”这个契机使被“理”压抑的自然之情得以实现《紫钗记》是霍小玉婚姻圆满之梦的实现;《牡丹亭》是杜丽娘对自然情性追求的实现,又使被名利羁绊的自然之情得以解脱 (《南柯梦》中的淳于棼《邯郸梦》中的卢生都是在梦中了解了名利的虚空本质后幡然悔悟)。 总之,我认为汤显祖所讲的“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情,这种自然之情至善至美,人们只有摆脱了拘腐之理、名利等的局限才能达到其情之境。人人都拥有了一份自然其情,“有情天下”的理想便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