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16电视实务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霸权
【答案】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2.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本能倾向。对大众传播来讲,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的余地很小,在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选择性接触这道防卫圈十分脆弱,很容易被突破。
3.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戴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4.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5. "SW 模式”
【答案】"SW 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拉斯韦尔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并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的“S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和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6.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7. APP
【答案】APP 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匆plication 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 商店有App1e 的iTunes 商店,Android 的AndroidMarket ,诺基亚的Ovistore ,还有Blackberry 用户的B1ackBerryAppWorld ,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 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中hone 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 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 平台获取流量。
8. 观察研究法
【答案】观察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研究法可以被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 级别量表法; 记叙性描述。
二、简答题
9. 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与之前的魔弹论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答案】(1)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①大众传播的效力是有限的。受众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些毫无差异、联系松散的乌合之众,任凭大众媒介随意摆布,叫向东就不敢向西; 相反,受众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而组合成一个坚不可摧的联合阵线,使得媒介根本无法为所欲为。
②媒介要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包括有个人接受信息必经的选择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群体规范形成的压力以及各种个人影响等。
(2)有限效果论与魔弹论的区别
魔弹论认为,受众作为靶子处在没遮没拦、被动挨打的地步,因而信息都是百发百中,无往不胜。而在有限效果论中,受众身卜穿着好几件防弹衣,有效地削弱了媒介的影响力,因而信息的命中率就得大打折扣。
传播学者己经大量实验证明,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是驯服的奴隶,而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
10.简述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方法。
【答案】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变态度。这两者都同态度相关,自我辩解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态度,而转变态度则是要改变它。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协调时,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那就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
(1)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不协调的认知尽量解释得似乎协调一致而不矛盾。这样做一方面可维护自己所持的某种态度而不必改变它,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陷入认知不协调的煎熬之中。
(2)态度改变
当自我辩解不能消除认知不协调时,态度改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惟一选择。按照费斯廷格的假定,认知越不协调,消除它的内驱力就越强,因而态度改变的可能及幅度也就越大。
报偿与态度改变,是研究这么一个问题,即报偿越高与报偿越低哪一种能使态度改变的可能与幅度越大,态度的改变究竟是在高报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在低报偿的条件下更加常见。‘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报偿越高,态度改变越小; 报偿越低,态度改变越大。态度改变总在报偿偏低的条件下出现。
11.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人内传播?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作为个体系统,‘已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没有本质区别。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