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综合之中级财务会计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或有负债

【答案】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常见的或有负债包括已贴现但附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由于或有负债不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均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而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而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披露。

或有负债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②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③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则企业无需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2. 收入与利得

【答案】(1)收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増加。企业获取收入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资产流入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所有者权益増加。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増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主要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经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取的投资报酬,如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股票投资的股利收入等。现行会计准则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2)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増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具体分为: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②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3)收入与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积极利益的流入。收入与利得的区别在于产生收益的业务性质,前者产生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比如主营业务、兼营业务等,后者产生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比如处置固定资产、捐赠等。

3. 应收票据贴现

【答案】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还没有到期的,尚未兑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

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义务活动。

票据贴现分为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和有追索权票据贴现两种方式:

①无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全部转移给银行,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贴现企业不负连带债务责任;

②有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并小完全转移给银行,贴现企业负有背书责任,即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银行将向贴现者索取相关款项。

4.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量

【答案】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指在某一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存量。

而现金流量是一定时期流入和流出企业现金的数额,它可以分为三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它是一个流量。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结果反映在财务状况中,财务状况是现金流量变化的起点,也是现金流量变化的终点。

5. 存货

【答案】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销售而持有的、或者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或者为用于生产、可供销售的商品或劳务而持有的资产。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流动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包装物等。不包括任何不在日常经营过程销售的资产,如企业准备出售的有价证券、房屋、设备等。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的价值不仅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损益表。而且,存货的影响是跨期的、累计的,本期的期末存货是下一期的期初存货,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价值将会影响下一期的销货成本。

二、简答题

6.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答案】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个别价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力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

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其优点是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 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这种方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4)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进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进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1种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点在于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采用这种方法,每次发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7. 如何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其减值损失应如何计量?

【答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公允价值有时高于成本,有时低于成本,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低于成本不一定要确认减值。只有发生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可靠计量)的事项才表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1)一般,当存在下列任何一项客观证据时,可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逾期等;

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上继续交易;

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