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
【答案】竟:完,终结。
2.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3.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属:通“嘱”,劝酒。
4.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顺,从,即随心所欲的意思。 【答案】听:
斫:,砍。
5.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二、名词解释
6.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7.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8.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别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9.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10.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11.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
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三、分析题
12.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 .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答案】(1)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之:代词。等于说“我”。
(3)或:无定代词,指代人。可以译为“有人”。
(4)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可译为“并且”。
(5)矣:句首语气词。
(6)微:假如没有。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