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鹿贼之。 ..

【答案】(1)骤:多次。

(2)贼:杀。

2. 危邦不入。(《论语·泰伯》)

【答案】危:发生暴乱。

3.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怀:思念。

4.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案】奚:为什么。

5.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二、名词解释

6.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7. 《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8.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9. 韵脚

【答案】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10.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1.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1)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 ……。”对曰:“臣愿之楚。”

(2)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3)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4)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

(5)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6)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

(7)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答案】(1)“子欲何之”中,“何之”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3)双宾语句“子文饮之酒”意为“自问请他们喝酒”,“饮”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接使动宾语“之”。又是一般动词,接直接宾语“酒”。

(4)“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5)“古人贵朝闻夕死”中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很重要”

(6)“将杖杀汝”中“杖”名词用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7)“馆于虞”中的“馆”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住宿”。

13.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14.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