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之企业管理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息管理如何分类?

【答案】信息管理的分类包括:

(1)按管理的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宏观信息管理、中观信息管理、微观信息管理。

(2)按管理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信息生产管理、信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信息市场管理等。

(3)按应用的范围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商业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等。

(4)按管理的手段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手工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5)按信息的内容分类,信息管理可分为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军事信息管理等。

2. 试分析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体系。梅奥在霍桑试验中的重要发现是什么? 这些发现对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答案】(1)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该理论把管理看做一组普遍的职能,即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该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应于军队或其他行政组织。主要观点如下:

①经营不同于管理。“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项。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②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下、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③管理的要素。在经营的六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最为重要。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其中:计划意味着观察和估计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是建立起统一企业的人、财、物的权力机构; 指挥是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统一起来; 协调是调整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活动与关系; 控制是使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既定的计划、发出的命令和确立的原则相符合,从而防止和纠正错误。

(2)霍桑试验的发现

霍桑是美国西力一电气公司的一个分厂。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在试验中却发现,产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人在没有监工在时心情比较舒畅,而且因为是自愿来做的,女工之间配合得很好。接着他又发现了工人中有一个头儿,这是工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许这个头儿一个眼色,工人就不愿意于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于是,梅奥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际关系

学说。

(3)霍桑试验的意义

根据以下试验,梅奥等人写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总结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是:

a. 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他们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b. 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的“士气”,增加工人的“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日的。为此,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 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试述知识传递的一般过程。

【答案】传递的一般过程:传递一翻译一转化。

(1)发展这个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识别了边界上知识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依赖和新颖。边界两边需要传递的知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在知识积累的差异,即解决同一问题或执行同一任务的知识在量的累积卜有差别,也可以表现为知识种类的不同,即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同。促使知识传递的另一个必要的因素是知识间的依赖性,没有依赖性,差异性就不能促使知识传递发生。知识的差异和依赖是知识传递的前提条件。知识的新颖性是对知识的接收者而言的。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低时,知识传递的双方仅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片段(词汇)的支持,传递就会成功,此时发生的主要是信息处理过程,即“传递”。

(2)当知识的新颖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使得仅仅采用语言的结构组织(句法)不再能表达含义模糊的知识,就需要双方建立“共同含义”来传递知识,此时知识传递的关键就是通过诸如建立跨边界的团队、共同工作、使用辅助软件等机制取得共同含义,知识传递主要的行为集中在语义的协调上,即“翻译”。

(3)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高时,仅仅做语义上翻译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传递主体的兴趣进行协调和磋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双方的合作中,一方获得的最优结果有可能损害另一方,而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这要求各方都要结合对方的知识和兴趣转变自己的知识,双方的知识传递主要为了保证合作任务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转化”。

4. 简述IS09000族标准的管理思想。

【答案】IS09000族标准的管理思想包括有: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ISO9000族标准的八项原则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它并不能代表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组织在达到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之后,还需要持续地、不断地改进,不断进步并用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来指导组织的工作。

5. 何谓人力资源? 与其他资源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体能是指对劳动负荷的承载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 智能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由于人体是劳动能力存在的载体,因此,人力资源便表现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2)人力资源的特点

①生物性。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 ②能动性。人具有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体现在:

a. 自我强化,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刻苦锻炼意志和身体,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劳动素质和能力;

b. 选择职业,人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自主择业;

c. 积极劳动,敬业、爱业,积极工作,创造性地劳动,这是人力资源能动性的最主要方面。 ③两重性。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联系仅仅是彼此输出、输入最终产品和劳动力。消费过程的生产性质及其经济意义也因此被弱化到近似于无的地步。人力资本理论则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因而把消费过程还原到生产过程之中。人力资源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④高增值性。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可以产生高绩效。

⑤时效性。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体能和智能是不同的,因而人力资源在各个时期可利用程度也不同。这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持续开发、丰富再生的独特过程。

⑥社会性。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员工们置身于企业之中,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组织文化建设,注重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利益的协调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