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知识传递的一般过程。
【答案】传递的一般过程:传递一翻译一转化。
(1)发展这个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识别了边界上知识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差异、依赖和新颖。边界两边需要传递的知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在知识积累的差异,即解决同一问题或执行同一任务的知识在量的累积卜有差别,也可以表现为知识种类的不同,即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同。促使知识传递的另一个必要的因素是知识间的依赖性,没有依赖性,差异性就不能促使知识传递发生。知识的差异和依赖是知识传递的前提条件。知识的新颖性是对知识的接收者而言的。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低时,知识传递的双方仅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片段(词汇)的支持,传递就会成功,此时发生的主要是信息处理过程,即“传递”。
(2)当知识的新颖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使得仅仅采用语言的结构组织(句法)不再能表达含义模糊的知识,就需要双方建立“共同含义”来传递知识,此时知识传递的关键就是通过诸如建立跨边界的团队、共同工作、使用辅助软件等机制取得共同含义,知识传递主要的行为集中在语义的协调上,即“翻译”。
(3)当知识的新颖程度很高时,仅仅做语义上翻译是不够的,还应当对传递主体的兴趣进行协调和磋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双方的合作中,一方获得的最优结果有可能损害另一方,而导致整个任务失败,这要求各方都要结合对方的知识和兴趣转变自己的知识,双方的知识传递主要为了保证合作任务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转化”。
2. 有哪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理论? 请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
【答案】(1)职业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
a. 现实型。现实型的人喜欢对事情、工具、机器、人、动物等进行摆弄操纵。这种类型的人最好是以能使他们面对明确具体的任务的环境去进行工作; 建议让他们去从事需要技巧或不要技巧的体力活、工程性工作、室外的保护性工作等诸如此类的职业。
b. 智力型。智力型的人是通过对智力运用和对思想、文字以及信息符号之类的操纵,来处理和应付生活的。这类人对于那种使他们面对需要高度抽象与创造能力的任务环境时能够十分适应,如鱼得水; 建议他们去搞科学、各种教学工作或写作著述这类职业。
c. 社交型。社交型的人是靠选择需要利用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对别人的兴趣才能完成得好的任务,来对待生活的。这类人在那些需要他们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描述的环境里最能适应; 建议让他们去干像社会工作、律师、牧师、某些类型的教学工作以及需要对别人进行组织的职业。
d. 常规型。常规型的人应付生活的方式,靠的是选择为社会和习俗所赞成的目标与工作来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任务。这类人最能适应要求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的、常规式的处理的环境; 建议他们去做会计、各种办公室事务工作及行政管理这类职业。
e. 创业型。创业型的人靠的是选择那些能使人表达出高度的活力、干劲、激情、冒险精神和主宰力的日标与任务来处理他们的生活的。建议让他们选择推销、创业家、管理人员、政治与外事活动家等诸如此类的职业。
f. 艺术型。艺术型的人是那些利用感情、直觉和想象力来创造出艺术形象或产品的人。这种人若能置身于要求人们通过他们的审美力、感情与想象力去解释或创造艺术形式的环境中,最能游刃有余,一展所长了。建议让他们去从事写作、美术和表演艺术等这类职业。
②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该职业发展理论的内容是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一个时期:
a. 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如医生、司机、飞行员、警察、军人、演员和售货员等,充满了新奇、好玩之感,幻想着长大之后的职业角色。此时期职业选择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b. 尝试期。11岁到17岁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地成长发育和变化着,有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道德,但不仅限于此,更多地和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c. 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将步人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和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密切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角色。这一时期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③苏波和波恩职业发展过程六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职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与外界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而驱动这一过程的根本性动机就是人们自我概念的实现与完成。
a. 探索期:自我概念在童年及青少年的发展。
b. 现实测试期:从学校转换到工作岗位及早期工作经历。
c. 试验与实验期:试图通过勾画出一种(或儿种)职业道路,来实现自己的自我概念。
d. 立业期: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实现并改变自我概念。
e. 守业期:保持并继续实现自己的自我概念。
f. 衰退期:随着职业角色的终结,对自我概念进行新的调整。
(2)职业生涯规划
这个规划包括个人自我评价和选择职业道路两个方面:
①个人自我评价。如:思想成熟、为人诚实、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
地工作、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
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且广泛,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人才责任感强,热爱集体,助人为乐,能格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
态度认真,开朗活泼,热情真诚,团队意识强,吃苦耐劳,时间观念强,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②选择职业道路。如:选择横向职业道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我们广大的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我选择横向职业道路,先就业在择业,先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追求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略。
3. 运输与配送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运输是指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1)运输与配送的区别
①活动范围不同
运输是在大范围内进行的,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等; 配送一般仅局限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范围之内。
②功能上存在差异
运输是实现以大批量、远距离的物品位置转移为主,在运输途中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存储功能; 配送以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物品的近距离转移为主,但同时要满足用户的多种要求,如多个品种、准时到货、多个到货地点、小分量包装、直接到生产线、包装物回收等。为了满足用户的上述要求,有时需要增加加工、分割、包装、存储等功能,因此配送具有多功能性。
③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不同
运输可采用各种运输工具,只需根据发货地点、时间要求、到货地点以及经济合理性进行选择即可; 配送则由于功能的多样化,运输批量小、频率高,主要是以汽车或小型汽车为主。
(2)运输与配送的联系
①运输和配送有着紧密的联系。运输活动必须通过运输工具在运输线路上移动才能实现物品的位置移动,它是一种线路活动; 配送以送为主,属运输范畴,也是线路活动。
②运输与配送具有互补关系,运输再配以搬运、配送等活动,就能圆满完成改变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
4. 简述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案】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儿种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