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强迫型人格障碍

【答案】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此类病人还易于出现强迫症、抑郁症、心身疾病等。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7%〜6.4%,男性多于女性。强迫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的共病率分别为6%与30%。有研究者认为,强迫型人格障碍与A 组(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接近。私人诊所和高功能人群中可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相关。

2. 强迫症(OCD )

【答案】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3. 心身疾病

【答案】心身疾病(psychosomaiticdisorders ),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

(1)广义概念:指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心理因素必然会和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对每一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

(2)狭义概念: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4. 性功能障碍

【答案】性功能障碍指男性正常性兴趣和性能力的反复缺损;女性反复地对性交体验不满意,往往性交可以完成,但是得不到乐趣。性功能障碍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中都存在。

(1)根据DSM-EV , 完整的性生活包括四部分:

①性欲期,对性活动的幻想或渴望进行性活动的感觉;

②唤起期,主观的性快感和生理上的变化,包括阴茎勃起,阴道充血润滑;

③高潮期,性紧张的释放和性快感的顶峰体验;

④消退期,放松和幸福满足感。

(2)性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前三个阶段,分别是:

①性欲缺乏障碍,包括性欲低下和性厌恶;

②性唤起障碍,包括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唤起障碍;

③性高潮障碍,包括男性性高潮障碍、早泄和女性性高潮障碍;

④此外还有与性交有关的疼痛障碍,如阴道痉挛和性交疼痛障碍。

5.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

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6.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7. 惊恐障碍

【答案】惊恐发作是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不少人都曾经历偶尔的惊恐发作,尤其面临强烈的应激时容易发生,但大多数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影响。若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个体担心惊恐发作,并对其生活造成干扰,这些人可能患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8.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