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文学基础知识(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答案】夏衍的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现实
①夏衍的剧作一般不依仗离奇的情节、传奇式的人物和剧情发展中的突变,而是依照生活的逻辑平静朴实地再现生活本身,展现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色。
②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严格按照性格的逻辑
①在剧中夏衍一切依据人情,不求过分,既不作无益的呐喊,也不将人物随意拔高,出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②夏衍在描写人物时,从不静态地写人物心理,而是采用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心理通过言行动态地表现出来。如《上海屋檐下》中,匡复坐了十几年牢,好不容易找到了失散的妻女,但妻已与自己的朋友同居,另组了一个家庭。这时他心中真是回肠九曲,但老朋友的忏悔、妻子的倾诉又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不能怪老朋友,不能怪妻子。匡复、妻子和林志成三个人都在矛盾的心理中抉择。
夏衍正是这样依从人物性格和人性的逻辑,将人物的心理剖析得极其细腻准确。
(3)强烈的感情宣泄
夏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对正义的歌颂、对邪恶的鞭挞、对统治阶级的嘲讽溢于言表。另外对光明的强烈向往、对新生象征性的期盼,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浪漫主义接壤。如《上海屋檐下》最后匡复黯然出走,黄父给孙子留下三元钱凄然离去,施小宝受人凌辱而无告,失去儿子的李陵碑孤苦无依,然而剧作家却在最后意外地插进了一段孩子们稚嫩的歌声,让这歌声淹没剧中人心中的嚷泣,唤醒“中年人一时蒙尘的心境”,从而给作品带来亮色。
2.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案】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五册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澄等在《闲话》展开笔战。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
的太白派。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
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而在30年代对周说提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是林语堂。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中的核心命题就是“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为人生的”。
(2)鲁迅等人对“闲适”态度的批判
以周、林为代表的论语派的文学主张,受到以鲁迅为主的左翼阵营的反对与批评,而批评的焦点就是周、林等人对生活、文学所提倡的一种“闲适”态度。他们以《太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闲适小品的批判。左翼作家们认为论语派的闲适文学脱离了社会的斗争,其实质是“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林语堂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闲适”的重要性,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他认为小品文的笔调就是“闲适笔调”。论语派作家首先为小品文正名,认为在正统文学观念中它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是文学的功利心使然。
(3)周作人等侧重融入生命体验
以周作人为代表创作的闲适散文往往也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包含有更深的内涵,他们的“闲适”散文多半是“闲”而不“适”。周作人等人那种“闲适”中略带“忧患”的现象几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性:他们崇尚向往“闲适”,但内心却仍无法真正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在闲适的美学追求背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感Ag 和人生的体验。
(4)鲁迅等侧重参与社会政治
鲁迅的匕首投枪派与闲适派尽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散文流派,但两者的冲突更多在社会政治作用方面,对艺术本身,他们却有很多共通的见识。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而且都为创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自都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总之,“闲适”话语从不是消费的产品,也不是优雅的文人消遣之品,而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知识分子的启蒙欲望和“代言”欲望的一种表征。“闲适”话语拓展了作家情感表现的新领域,更适合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逸趣、对琐事的随想等尽情抒写,更好地将文人雅士的贵族化趣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3. 简述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答案】赵树理崛起于40年代,是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是他40年代的优秀作品。他自觉为农民写作,以创作农民小说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具体表现为:
(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
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 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 还有反映农民生活力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2)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出儿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 也包括正义、乐观、敢于同封建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在新政权支持下,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小字辈”青年); 还包括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老杨同志、铁锁)。
(3)赵树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塑造人物; 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川页序发展,可分可合; 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味,富有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这种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与说书人语调和乡下人大白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农民感到亲切,知识分子也能咀嚼出别一种味道,显示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4. 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答案】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其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的直接原因,从而使其成为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1)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
②市白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③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
(2)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文艺的审美特性,在按照唯物史观肯定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他把艺术的美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②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概念化、公式化和客观主义、自然治愈。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反应艺术的规律,认为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应包括写出生活的“阴暗面”和“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
③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内涵包括作家对生活的批判态度、战斗热情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