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
【答案】周作人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其散文的“闲话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2)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闲话风”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此外,周作人的闲谈风还具有“平和冲淡”的审美特色。
(3)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揉,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
(4)在行文风格上,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徘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其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他的散文选材极其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与明人小品相比,其散文加入了现代人的自我意识; 与西方随笔相较,其散文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国味道。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2.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的看法。
【答案】郭沫若主张“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来进行历史剧的创作,而身为诗人的作家,其历史剧具有独特的“诗剧合一”特点。
(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的占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占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
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以诗化的语言写历史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诗,有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诵,如《屈原》中的《橘颂》和《雷电颂》,《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诗》,《南冠草》中的《大哀赋》,《虎符》中的《赞颂歌》等。这些抒情的诗和歌小仅渲染了氛围,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剧本主题,而且其本身已经融为整个剧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橘颂》和《雷电颂》,《屈原》一剧将大失光彩。郭沫若还善于在史剧中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以充分揭示人物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独有的诗剧合一的特色。
3. 简述艾青诗歌意象特点。
【答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和“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仿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4.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案】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五册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澄等在《闲话》展开笔战。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
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的太白派。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
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而在30年代对周说提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是林语堂。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中的核心命题就是“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为人生的”。
(2)鲁迅等人对“闲适”态度的批判
以周、林为代表的论语派的文学主张,受到以鲁迅为主的左翼阵营的反对与批评,而批评的焦点就是周、林等人对生活、文学所提倡的一种“闲适”态度。他们以《太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闲适小品的批判。左翼作家们认为论语派的闲适文学脱离了社会的斗争,其实质是“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林语堂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闲适”的重要性,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他认为小品文的笔调就是“闲适笔调”。论语派作家首先为小品文正名,认为在正统文学观念中它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是文学的功利心使然。
(3)周作人等侧重融入生命体验
以周作人为代表创作的闲适散文往往也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包含有更深的内涵,他们的“闲适”散文多半是“闲”而不“适”。周作人等人那种“闲适”中略带“忧患”的现象几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性:他们崇尚向往“闲适”,但内心却仍无法真正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在闲适的美学追求背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感Ag 和人生的体验。
(4)鲁迅等侧重参与社会政治
鲁迅的匕首投枪派与闲适派尽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散文流派,但两者的冲突更多在社会政治作用方面,对艺术本身,他们却有很多共通的见识。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而且都为创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自都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总之,“闲适”话语从不是消费的产品,也不是优雅的文人消遣之品,而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知识分子的启蒙欲望和“代言”欲望的一种表征。“闲适”话语拓展了作家情感表现的新领域,更适合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逸趣、对琐事的随想等尽情抒写,更好地将文人雅士的贵族化趣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二、论述题
5. 论述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案】穆旦是“九叶诗派”的杰出代表。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现代诗歌形式探索的先锋。其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