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2.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日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3. 社会认同模式

【答案】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el )指出,社会群体(socialgroup )的定义应该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按照这种概念,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群体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 ”这样‘个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 )感。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它认为,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 ”)而不是情感的反应(“我是否喜欢这些人? ”)。第二,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后果。

4. 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5.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6. 异化

【答案】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7.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而言,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扩缩性; 组合性;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相对性。

8.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

【答案】社会雷达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二、简答题

9. 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有哪些?

【答案】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 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10.简述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答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 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1)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 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当一种非X 知识是从Y 得出的时候,则X 与Y 两种知识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借钱,同时又买了新车; 一方面知道有自己的朋友在身边,同时又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2)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自相矛盾。如既相信人类不久的将来能到达月球,又认为人类无法制造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圈的装置。文化习惯不同。如在正式晚宴上,用手抓吃的习惯与正式晚宴礼节的知识是不协调的。特殊与一般的冲突。如某一民主党人在选举时喜欢某一共和党候选人。己有的经验作怪。如一个人站在下雨的地方说自己没有淋湿,这对于有淋雨经验的人是小协调的。认知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不协调要素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和这种要素的多寡。

(3)改变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改变与认知者行为有关的知识,以改变行为; 改变与认知者环境有关的知识,以改变与环境的关系; 增加新知识,全面接触新信息。

(4)改变认知不协调会带来心理抵抗,具体表现为:改变有关行为的知识会有痛苦,对改变行为的抵抗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必须承受的痛苦或损失的程度; 采取新的行为必须使行为者能够得到某种满足,对改变的抵抗程度是从新行为中得到满足的函数。对改变环境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行为者对新情况、新观点的敏感程度。对增加新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认知不协调的程度,在不协调极小或几乎没有的场合,寻求新知识的动机也极小或几乎没有; 不协调为中等,对新知识的寻求和对引起不协调信息的回避是最积极的; 不协调程度极大时,寻求新知识的动机显著下降,而回避线上升,费斯廷格认为这是一种曲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