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2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3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3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1

一、名词解释

1. 自媒体

【答案】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中的一种力式。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网络的隐匿性给网民提供“随心所欲”的空间。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 等。它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荞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2.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3. 符号

【答案】符号是指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粗略地看,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4. 传播权

【答案】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5. 认知不协调论

【答案】认知不协调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

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 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

6. 口语传播

【答案】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总之,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7.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8.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二、简答题

9. 阿施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但是,在阿施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答案】人们在群体压力下表示顺从的愿望或需要各不相同。从常识或非正式的观察结果来看,独立思考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与那些依赖性强和无才能的人相比常常不大顺从群体压力。

通过多种个性和智力测验的关联分析,附以从众性的记分,发现能够抵挡得住群体压力而保持自己独力性的人具有如下特征:

(1)聪明(按智力标准来衡量)。

(2)有创见性(在思维方法和问题解答中表现出来的)。

(3)“自我强度高”,即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地应付者,即为自我强度高; 不能有效应付者,即为自我强度低。

(4)有自信心,没有忧虑和自卑感,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优柔寡断。

(5)有令人满意的社交态度和行为,诸如容忍、负责、有控制力等,在社会交往中不受他人干扰,也不依赖他人。

(6)有责任感,事业心强。

10.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答案】(1)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含义

①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是指那些过分夸大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观点,这类观点往往导致对新技术发展的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的结论。就技术乐观论而言,新技术的出现被描述为划时代的现象,并以一种乌托邦的形式预见一种美好的未来前景,新技术被描述成为解决重大难题、捍卫和平和拯救人类的福音。与此相反,技术悲观论则把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夸大,夸大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体系的瓦解作用。形成“技术恐J 慌”。

②社会决定论又称背景论,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根据社会对技术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的不同认识,可以将社会决定论分为强社会决定论和弱社会决定论。强社会决定论是只看到和强调社会对技术发展的作用的一种极端表现,认为社会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弱社会决定论虽然认为技术对社会有所影响,但它也强调技术由社会所控制和决定。

(2)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区别①技术决定论是传统技术观,社会决定论是区别于传统技术观的新技术观,即建构技术观。

②从技术社会学视角看,技术决定论属于传统技术社会学,社会决定论则预示新技术社会学的诞生。

(3)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联系

①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分别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不同角度。技术决定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实质在于突出阐明技术对于社会的存在于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 社会决定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实质在于突出阐明社会的诸因素对于技术的形成发展具有诸多制约性作用。

②两种理论构成了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互补允的关系。技术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的技术一一社会现象,社会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的社会一一技术现象都是事实命题,两种理论不能互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