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动词的时态变化历来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诸多的时态中,现在完成时态的习得显得尤为困难。这在历次高考考卷中可见一斑。中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把现在完成时态与一般过去时或过去完成时混淆(Bardovi-Harlig, 2001); 另一种是把瞬间动词与非瞬间动词混淆。这些都似乎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因为汉语是一种基本“无时态变化”的语言,它用简单的几个副词“着”、“了”、“过”、“在”就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Smith, 1991)。汉语动词更没有瞬间与非瞬间的区别,同一个汉字“死”既可以用来表示“死了五年了”,也可以表示“五年前死的”,没有英语中 “have been dead for five years” 与“died five years ago” 的差异。 为了探明学生困惑的根源所在,逐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用测试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试图在本研究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在现在完成时态的运用中,对瞬间动词的困难多,还是对非瞬间动词的困难多? 2、高中生与初中生对现在完成时态的习得有无显著差异? 3、学生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的困难与“习得顺序”以及“体态假设”一致吗? 4、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的习得,是动词的瞬时性、是母语迁移、是各时态之间的语义差异,还是各因素的共同影响?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在Vendler 所做的动词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瞬时性把动词分为瞬间动词和非瞬间动词并从其所给的例词中,各挑选了12个,设计了翻译、选择、填空三种测试工具对两个学校的初三、高一、高二共157名学生进行了抽样测试。我们采用Collins (2002) 的研究方法,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的掌握情况及其对动词瞬时性的敏感度,从而回答上述问题。 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分别从初三、高一、高二随机抽取三个自然班进行测试,我们批阅答卷后,去掉不符合要求的41份,再对剩余的116份答卷进行分析。根据测试工具的不同开展三次不同研究,每一次研究基本包括三部分:先按其卷面得分进行分组,再考察不同小组所给出的正确答案在两类动词上的不同分布,最后统计出其错误回答在其他时态上的不同分布。 通过测试分析,三项研究均得出一致结论:中学生在现在完成时态的运用中对非瞬间动词的掌握比对瞬间动词的掌握要好,此发现与我们的第一个假设完全相符;另外。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异实际上形成了一个“U形曲线”(初三处于最高点,高二次之,高一最差)。这一点似乎与我们最初的假设相悖,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语言的习得是迂回前进的,又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相符。当然,这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有关:现在完成时态是初三的教学重点,但并非高二、高一的教学重点。至于是否受此影响,教学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还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体态假设”(Aspect Hypothesis) 的一些论点以及Collins, Bardovi-Harlig 研究得出的某些结论,其中有一部分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还有一部分与之相悖。由于研究对象仅限普通中学生的水平,我们未照搬Collins 的研究工具,而是自己根据中学教学的经验,参考了有关的测试书籍后自行设计的,虽经同行们的协助修改,问题在所难免。为保证研究的效度,我们在数据处理时删除了部分题目。另有十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热心参与了本次测试,我们把他们的答卷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显示:在现在完成时态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瞬间动词习得的困难,适当强调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培养学生对动词瞬时性的敏感度,使之从语义差异的角度感知各时态的区别,从而加快其习得的过程。本研究从方法、研究过程和结果来看,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对中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