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传统翻译观视翻译为单纯的语码转换,将翻译研究置于语言学的框架中。然而,语言学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明显不足,譬如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对传统语言学翻译观的反思启发人们开始将相关学科(如心理学、信息论、认知科学、文艺学等)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观察、总结和原则性阐释。翻译研究已经进入跨学科多视阈的研究时代。本文便是从交际学的角度阐释翻译过程的一次尝试。 作为交际理论的关联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交际与认知。它的形成基于这样的事实: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即明说的内容、语境和暗含的结合,可以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他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方面: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 用公式来表示即: 关联性(Relevance)=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 其中语境效果包括三种类型:推导出语境隐含意义;加强或证实已有的假设;消除矛盾的假设。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这就是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模式下,翻译成为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由原作者与译者构成,其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由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译者是交际者,译文读者是受体。可见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在两轮交际活动中,最佳关联性都是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同时要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表达是翻译的第二步。因此,传递最佳关联性就成为翻译的原则。文化差异决定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认知环境上有所不同,相应地,他从译文中寻找最佳关联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语境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所谓"传递"最佳关联性不是移植更不是追求对等,而是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推理努力与语境效果的关系上尽可能的接近:读者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各种翻译策略翻译技法都应服务于统一于译文最佳关联性的实现中。具体到中国文化词的翻译,无论是音译、直译,还是注释、替代、异化乃至省略,在传递原文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中各有利弊,最佳关联性的传递与否与某一特定的处理技法没有必然联系,它们都在整体上推动了译文在最佳关联性上向原文的接近。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辩证的动态的理论模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