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通识教育及其课程体现形式的考察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设置

  摘要

  通识教育是对近、现代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实践。本论文通过对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出现、于20世纪成长起来的通识教育理念、历史必然性、课程观、课程实践模式等进行考察研究,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一些概念性和规律性认识,以期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有所借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必将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其在近二百年的教育实践中的发展情况,从人类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 第二部分对美国20世纪以来出现的通识教育课程观进行考察研究,本文认为:第一,通识教育应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谋求各类知识间的融合和综合性、整体性理解,是不直接面向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是人文主义课程观和科学主义课程观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贯通、融合和凝练;第二,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观的建立应是多样性和相对统一性的结合,不能靠某个单一的课程观来解决通识教育的所有问题;第三,通识教育的课程观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一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应得到不同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部分考察分析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中的5种课程模式,即自由选修型、集中与分配型、名著型、科南特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核心课程模式。总结得出: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综合课程的开发;在必修知识领域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实施的时序上,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在管理上,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课程比重一般为全校课时总数的25%-35%;另外,不同学校院系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同。 第四部分考察分析了我国清末民初以来从通才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曲折发展过程,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识教育的已有努力的现状,分析我国通识教育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 结论:(1)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产生于大工业化、形成于后工业化的数字信息化生产方式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既包括整体的大学办学思想,也包括大学内部的教学思想;(2)通识教育将人作为出发点,将人作为目的,其根本性的旨趣在于解放人、提升人,在于人的精神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里的"人"既指个体的也指整体的人类;(3)通识教育以宽广博大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谋求各类知识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理解,是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贯通、融合和凝练;(4)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上不仅仅是共性的,而且更是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做准备,虽然不以特定的专业或职业为目的,但不排斥专业教育;(5)通识教育承认文化多元化,教育实施的对象是全体人,无种族、阶层、性别之分;(6)通识教育不等同于大学的基础教育,也不等同于专业教育的前期准备,它既是整个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整个教育的归宿,不同的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不同,对个体的人来讲,是终生的、贯穿其整个生命的历程。 启示:(1)当前我国实现通识教育要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要有敢于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要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理念不动摇,教给学生追求真理、正义、勇敢和善良,大学不能随波逐流;(2)实现通识教育必须树立大学培养价值目标上多样化理念;(3)实现通识教育必须建立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是要确保大学自主办学,使大学能够按教育规律办学,从而有效抑制社会对大学的功利化要求;二是要探索出既符合实现通识教育要求的、而又可操作的课程体系;三是要建立专门制度和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和协调;(4)实现通识教育不搞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另外,实施通识教育,还要建设好教师队伍,要尽量动员名师和德、学丰厚的教师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