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853西方现代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2. 因果关系

【答案】“因果关系”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第一个事件即原因的发生决定了第二个事件即结果的发生。洛克把因果关系看作感觉和被感觉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纯粹是观念的关系,它只不过是我们将我们的心理习惯强加给世界而已。休谟论证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是错误的。他声称,因果关系的预测只能以归纳为根据,而没有必然的或确实的根据。

3. 智者

【答案】“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源于希腊语的“智慧”。公元前s 世纪后期,“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智者是教给青年某些知识的人,从而获取酬劳,他们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论辩术和修辞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年是有用的,但这些学问只是“术”,还称不上“学”。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不传授知识学理,其教学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4. 康德的图式

【答案】康德的图式是连接范畴和经验的中介,他的图式论是为了克服范畴论的困难。在运用范畴概念于经验的判断时,图式是重要的一步。虽然范畴没有经验来源,但每个范畴有其经验的对等物即图式,使其运用成为可能。概念的图式不是意象,而是产生意象的规则。每个图式都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所以图式只是加了时间条件的范畴本身。因而它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具有普遍和先天性; 另一方面与现象同质,因为它包括想象力、时间和表象杂多。图式由于这种特性成为

概念和直观的中介,才产生判断。只有借助于图式,概念才能够被应用于现象,没有图式,概念就没有意义。

二、简答题

5. 约翰·司各脱个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属性是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性质,而个性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非那个的本性,两者是相对的。约翰同各脱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学说,要点如下:

(1)个性既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

约翰·司各脱认为质料和形式均属于实体的属性,属性在本性上晚于实体,是不能规定实体的因此,不能把质料、形式当作个别化原则。

(2)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是不可解释的。

在约翰·司各脱看来,每一实体都有共性与个性,共性是由实体的形式和质料决定的,而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因共性不能用来规定个性,故个性是不可解释的。

(3)个性与共性之分是原则上的区分。

约翰·司各脱认为在原则上可将一事物分为两种样式,个性和共性。个性是不能用概念表述的终极本质,而共性则是可用概念表述的本质,两者又都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的实在的本质。

6. 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答案】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包括以下两点:

(1)悬搁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即事物都是同样的,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和不可判别的。所以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悬搁”即中止,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怀疑论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而对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 另一种则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7. 简述休谟对知识的划分。

【答案】与洛克一样,体漠认为知识为复合观念表达,它存在于对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因此,观念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知识的性质。休谟对于知识的划分的观点简述如下:

(1)知识的分类

休谟认为,人类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可以分为观念的关系和事实两类。相对应,人类的知识也可以分为两类: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前者指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主要是数字和逻辑; 后者主要指各种经验知识。

(2)观念关系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

①观念关系的知识

休谟肯定,我们仅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这类知识。他说:“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把它发现出来,且不以存在于宇宙某处的任何事实作依据。”

②关于事实的知识

人们要想断定一个关于事实的知识,不可能仅仅依靠思想的作用,必须去考察关系以外的经验以做出判断、加以检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依赖矛盾律就可以得到,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能仅仅依赖矛盾律,因为事实的正反两方面都是可能的。

(3)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①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就是分析命题。

“分析”的意思是词句意义的分析,我们只要分析表达观念的词句的意义就可发现它与其他观念的关系,就能够断定该命题的真假。

②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

“综合”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念同另外一个观念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命题中,命题的谓词己经包含在主词之中,谓词并没有给主词增加新的内容。在综合命题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谓词给主词增加了新的内容。

分析命题中谓词己经包含在主词之中,休谟肯定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在综合命题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关于事实的知识只有或然性,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关于事实的知识能够扩大我们经验的范围,对生活用处很大。经验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关十事实的知识。

(4)知识的区分

休谟通过对知识的性质和类别的考察,对知识的界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他强调指出,任何知识的内容,不是依靠分析的方法对观念的关系所做的必然推理,就是依赖经验对事实所做的或然推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知识。这样,休谟就通过对知识的区分把传统的神学和形而上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8. 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答案】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芝诺悖论有四个:

(1)二分法

“二分法”是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