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63国际政治概论(含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体制
【答案】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所谓国际体制,人们通常都接受斯蒂芬·克拉斯纳的界定,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2.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己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3. 安全困境
【答案】“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小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4. 文本解构
【答案】文本解构是从根本上动摇被认为是稳定的概念和概念对立。这种稳定性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运用了语言中似乎是客观和自然的对立概念,诸如穷与富、好与坏、对与错等。解构的要点就在于揭露对立术语的寄生关系,并且尝试替换它们。对德里达来说,概念的对立绝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按照等级排列的,两个对立术语中的一个总是对另一个拥有特权。有特权的术语意
味着存在、适当、全面、纯粹,而另一个则没有。对此进行解构,就要表明所有的理论和话语都依赖于人造的稳定性。文本解构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揭示隐藏的内在假定和矛盾,并推翻其明显的意义和统一性。
5.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最初用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印度、缅甸政府的赞同并在政府联合声明中公诸于世。现在它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小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整体,其中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领土是主权的具体体现,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则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基本方法,也是要达到的目的。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现代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
7. 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
【答案】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是指2013年6月美欧双万商定的建立新的贸易体制的想法,计划在2014年前完成初期的谈判。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欧等传统大国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发展停滞,而欧洲则更因为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经济活力下降。美欧为了发展经济,走出困境,遂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新贸易体制,恢复经济; 其次,由于新兴国家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美欧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下降,双方均希望制定新的贸易规则,重夺全球经济主导权。
协定内容为:在美欧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减免关税,促进贸易往来,改善投资环境和贸易壁垒,若双方之间能成功建立新的贸易体制,将包含全球GDP 的二分之一,大大拉动双方经济发展。
但由于具体的规则制定,评价标准的差异,加之“棱镜门”事件加深美欧互疑,这一协定的谈判曾一度停止。
TTIP 的建立将有力促进美欧之间经贸往来,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外
溢效应”,对当前中国的贸易和当今贸易规则等形成冲击。
8. 集体安全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9. 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案】①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②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10.自由制度主义
【答案】自由制度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二、简答题
11.怎样理解经济安全的含义?
【答案】(1)经济安全的概念
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这是一种最笼统的说法。实际上,要对经济安全做出理论的说明,必须尽可能全面地考察影响国家经济生活的因素。综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这些范畴来思考经济安全的概念,可以得出比较一般的认识,即经济安全就是:①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②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③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2)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