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13国际政治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和合文化

【答案】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概念。“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己单独出现了。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管子认为和合是可以学习的道德,民众和合了,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力量。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史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2.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3. 定量研究法

【答案】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4. 多民族国家

【答案】多民族国家是指和单一民族国家相对,本国居民由一个以上的多个民族构成的国家,这些民族共同联合起来组成了国家。当今世界的国家一般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等。

5. 形式模型

【答案】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运

用最为普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即描述、演绎和验证。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

6. 国际政治

【答案】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①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②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③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7. 非传统安全

【答案】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 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8. 威尔逊的“十四点”

【答案】威尔逊的“十四点”是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主要内容是: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

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

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

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⑪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⑫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⑬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⑭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二、简答题

9. 简析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与活动特点。

【答案】(1)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当代恐怖主义盛行带有强烈的政治、民族和宗教色彩,恐怖主义动机十分复杂,总体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危机的产物。其具体的的根源如下:

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许多国家存在着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落后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不足而年轻人没有出路。

②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日益猖撅,争取民族独立或分离是产生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民族主义,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通常是伴随恐怖主义的幽灵。

③恐怖主义泛滥是宗教冲突加剧的结果。世界主要宗教之间的文化分歧和意识形态差异,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一些宗教势力内部的派别纷争,构成了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背景。

(2)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①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地理分布具有全球性。有赖于第三次技术革命,恐怖活动也随着交通通讯技术进步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恐怖主义的阴影。

②恐怖活动日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大。城市化带来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一旦发生恐怖主义行动,其危害之大,不可估量。

③恐怖分子技能专业化、手段多样化。技术进步,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军火给了恐怖分子以实质性的“支援”,武器和手段日益专业化。

④恐怖主义力量组合具有跨国性。同活动一样,恐怖主义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分化组合。

10.评价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

【答案】客观地说,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在这个体制之下,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压力,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原料的扩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

(1)在美苏之间(后来是在美俄之间),通过谈判所达成的限制和裁减战略武器的协定,使得两个超级核武库的规模大幅度减小。

(2)一些有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即所谓的“核门槛国家”,诸如南非、阿根廷、巴西等,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实际拥有过核武器的乌克兰、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最终放弃了核武器选择。

(3)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的有关建立无核区的协定,无疑也是这个体制的重大成就。尽管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以核试验对这个体制提出公然的挑战,但总的来看,发展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人们最初的预想要少得多。1970年,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之际,一些观察家曾预言,将来会有20-30个国家宣布拥有核武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