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题库>皮肤科题库

问题:

[单选]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哪型变态反应()

A . Ⅱ型
B . 非变态反应
C . Ⅰ型
D . Ⅳ型
E . Ⅲ型

患者男性,30岁。右眼上睑结膜近穹隆部见结膜肉芽肿,伴有下颌下腺淋巴增大,活检提示纤维血管结缔组织增生,见较多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此时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睑板腺囊肿。 睑腺炎。 腺病毒结膜炎。 Parinaud眼腺综合征。 巨乳头性结膜炎。 药疹初次发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1~5天。 4~20天。 3~7天。 7~8天。 4~10天。 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正确描述是()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 肿瘤外观呈黑色,也可是棕色或淡红色。 位于角膜缘附近的肿瘤预后比位于泪阜的肿瘤预后要差。 肿瘤厚度大于2mm时,不容易发生转移。 黑色素细胞对冷冻不敏感,手术治疗是首选。 血管性水肿特点包括下述各点,除了() 凹陷性水肿。 局限性水肿。 好发于眼睑、包皮等。 痒不剧。 遗传性引起是由于血液和组织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低或无活性致。 荨麻疹的治疗哪项错误() 抗组胺药物。 维生素C、K、E、B12。 慢性荨麻疹一般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组胺球蛋白对冷荨麻疹以及机械性荨麻疹疗效佳。 尽可能不联用H1及H2受体拮抗剂。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哪型变态反应()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