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612设计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

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3. 陆机《文赋》

【答案】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4.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

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5. 请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

【答案】鲁迅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和他对近代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同他长期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主要表现为:

(1)思想内容方面

①“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和“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创作动机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即“取法”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两者都以“狂人”作主人公,主要内容都是狂人的经历、见闻、心理,最后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果戈理是鲁迅“最爱着”的作家之一,其“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更为鲁迅所欣赏。本着“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和“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创作动机,鲁迅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便从以暴露、批判为特点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得到启发和借鉴,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

②小说的取材以及主题

《药》的取材及主题则得力于《齿痛》和《工人和白手党》。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描写耶稣在各各他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各各他附近有一个商人正患齿痛,当小孩子们几次跑来,用急促的声音讲耶稣的事时,他发怒顿脚,“因为他们用这样的小事来烦扰他”》他和老栓小栓们一样,觉得自己的病比起革命者的冤死来要重要的多。屠格涅夫散文诗《工人和白手党》写了一个为了工人的利益而奋斗最终被绞死的人,因长时间带刑具,手没有血色。正像绍兴的人们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一样,工人们跟着白手的人到刑场为的是得到一截绞绳来治病。革命者为了群众而牺牲了,而愚昧的群众却还享用这牺牲。

③此外,拜伦之于鲁迅小说中反抗强暴的个人英雄主义,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鲁迅小说“精神胜利”的典型,菊池宽之于鲁迅小说中为父报仇的题材……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形式技巧方面

①“看/被看”的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创作形式是新颖、独特的,如有日记体(《狂人日记》),有持续的独白(《头发的故事》),有象征结构(《药》),有自传式叙述(《故乡》),有完全没有情节的电影式的群众画像(《示众》)……而在一些具体方法、技巧上鲁迅小说也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小说。比如叙述技巧,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使用并自觉地发展小说叙述者的复杂艺术的小说家。如《孔乙己》中的叙述者不是孔乙己,不是掌柜、酒客,而是酒店的一个“小伙计”,这在作者是大有深意的。它形成了小说中多重的“看/被看”的结构形式。

②复杂、详细的心理描写

再如复杂、详细的心理描写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是排斥而缺失的,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则有许多

大段、复杂的精彩心理描写,如《白光》中陈士成的变态心理、幻觉,《孤独者》《在酒楼上》

中人物自我辩白的矛盾心理的描写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鲁迅学习、借鉴外国文学典范的结果。

总之,鲁迅为反抗现实,振醒国民而“别求新声于异邦”,但他的“取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深切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忧愤”更为深广,主题更为深刻。他小说的“新形式”也是把外国文学典范和中国文学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启发也有探索,既有借鉴也有创造。

三、论述题

6. 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

【答案】刘勰与钟嵘文艺思想之比较:

(1)相同之处

①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

在宗经方面,刘總和钟嵘都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作文(主要是做诗赋)应当“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即宗法《诗经》,酌取《楚辞》;钟嵘答《诗品》把汉魏诗人的渊源,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实际就是“同祖风骚”之意。

②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

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是钟嵘、刘勰都很重视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强调作品应风清骨峻,具有鲜明爽朗的风貌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同时又认为清峻的风骨要和美丽

的辞采相结合;钟嵘《诗品序》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也是要求风骨和文采相结合。

(2)不同之处

①诗歌的性质、作用和思想内容有所不同

刘勰比较重视教化、美刺讽谏作用,重视诗的政治内容;钟嵘则更为重视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刘勰论文章或诗歌,注意政治社会功能,他认为“搞文必在纬军国”;钟嵘重视诗歌表现怨情,他主张广泛表现性情,重视表现“感荡心灵”的怨情。他对诗的思想内容要求比较宽泛,而更注意其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

②诗歌的体裁样式有所不同

刘勰兼重四言诗、五言诗,钟嵘则偏重五言。《文心雕龙•明诗》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则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钟蛛着重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角度,指出四言诗不如五言诗,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也是五言占优势。

③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有所不同

刘勰很重视用典,《文心雕龙》有《事类》专篇论用典,篇中强调用典的必要性;钟嵘则明确指出写诗不贵用事。《诗品序》云:“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④对作家作品的评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