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616艺术概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2.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3. 妙有
【答案】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4.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
“浸”、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
“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简答题
5. 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勰在这一
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青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者神思的方向,推动者神思的发展。及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
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度的过程,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他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聘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
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之“物”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外界景物与引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没有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是不可能“神与物游”的,所谓“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4)从从神思和语言的关系看,神思受到语言的制约
在言、象和意三者上,刘勰在这里偏于“辞不达意”的观点,如何处理“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他除了指出多加积累学识和多加练习而熟练创作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一是“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若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认为刻意苦思是没用的,大有“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意思。另一是“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他认为细微深远意旨言语难于表达,只能为之停笔。“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他一面指出只有大理论家大作家才能阐述创作妙理和写作规律,另一面又举例指出这是微妙的,即使是大理论家大作家他们也“有口难言”。这里体现了刘勰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提出了关键在于“博而能一”。博指丰
富的素材或丰富的诗意,一指丰富的情意中能够贯一的部分,这部分构成文思。从博而能一所构成的文思,有内容有条理,可以要求文辞和文思的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三、论述题
6.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
【答案】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