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3.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4.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简答题
5. 温柔敦厚。
【答案】(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
“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 “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温柔敦厚”的内涵
“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三、论述题
6. 试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答案】《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本意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是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境,为忙碌的人们营造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依约于耳,混漾于目的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之中放松精神,气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其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
(2)“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
郭熙眼中的“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可视为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纲领。其要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细看,俯仰万象,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神相感想合,相通相融,进而取其精,聚其粹,悟其妙,得其神。这样的关照,靠的不仅仅是眼观,更要心观,强调的不仅仅是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相融
(3)“神与聚成之”的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郭熙提出的“神与聚成之”,可视为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对于画家来说,只有既注重全面加
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注重澄怀虚静的心境陶养,才能逐步做到境界已熟,心手已应,进而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进而心与物化,神与俱成的创作境界,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划一的最终抵达。
(4)“三远”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
郭熙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①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通向“道”
魏晋玄学追求“道”,因而也必然追求“远”。《庄子•逍遥游》中“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是追求“道”,也是追求“远”。所以《世说新语》中有“玄远”、“清远”、“通远”、“清淡平远”、“体玄识远”、“旷远”、“远志”、“深远”、“远意”、“清远雅正”、“远致”、“弘远”等概念。“远”可见“远”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境界。因为“远”就是“玄”,就通向“道”。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可以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②“远”的意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山水本来也是有形质的东西。但是“远景”、“远思”、“远势”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并且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通向“无”。山水形质的„„有”烘托了极目远处的“无”,反过
“虚”和“实”的统一,来,极目远处的“无”也烘托了山水形质的“有”。这种“有”和“无”、就表现了“道”,
表现了宇宙的一片生机。而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郭熙的“三远”说是山水a 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
画面中“远”的空寂,不仅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使人的思绪跟随山水之远而无限飞跃,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躁,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远是其山水画创作的心灵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