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诗话

【答案】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焊,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2. 李清照《论词》

【答案】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3.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4. 别材别趣

【答案】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答案】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1)主要内容

谢赫的“六法”指的是:

①“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②“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象形是对应物的要求。表明谢赫要求画家能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④“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⑥“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把模写作为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2)理论价值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六法”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而“气韵生动”的影响尤为重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也位。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三、论述题

6. 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

【答案】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

(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前两部作品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体现他对真情的歌颂;后两部作品写封建士子的宦海沉浮,主要是体现他对政治的思考。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

①内容上,“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前两剧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束缚人心自由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后两剧都是作者辞官归隐后的作品,都属于以梦写政的政治问题戏,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的矫情的完全否定,同时也都借助佛道两家的出世理想来求得人生的最终归宿。

②结构上,“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千变万化总是情

汤显祖在说到他的四梦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其实“梦”只是戏的表现手法,而“情”才是戏的理想的“梦境" ,至于“情”主于何,归于何,则四剧各有不同的侧重。《南柯记》、《邯郸记》可以说是情生情幻、亦真亦假的人生梦幻路,而《紫钗记》则体现出“情乃无价,钱有何用”的感人真诚。《牡丹亭》之梦,更令人感慨至深:生而死、死而生,做鬼也要做“情鬼”,人地升天,寻寻觅觅,终于获得了纯真的爱情。

③人物塑造上善于心理描写

人物塑造,汤显祖善于“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求其喜怒哀乐的潜在根源,并加以细腻深刻、委婉曲折的表现; 而且还善于对人物形象从“玄空中增减圬塑,而以毫风吹气生活之”,进行艺术虚构,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牡丹亭》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如" 游园”主要写杜丽娘为了排遣愁闷,走出深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通过赏春一感春一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杜丽娘青春的苦闷与精神的压抑a

④语言上,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

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馆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2)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影响

①汤显祖形象下的剧作家

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溶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异和张坚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