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西古代书院研究

关键词:书院,讲学,学规,会约,刻书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从唐到清朝末期,书院延续了一千年。书院的出现,打破了官学一统天下教育的垄断局面。在文化自上而下的普及化过程中,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弘扬和明清时期学术思想的互动交流。因此,无论是研究唐宋以来的学术史、教育史,还是文化史,书院都是不可缺少的论题。 对陕西书院的研究比较滞后。人们常把陕西文化积淀深厚的原因,归因于多个王朝的建立。但众所周知,自从唐代以后,文化重心的东移,使陕西早已失去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以王朝建立的多寡来解释陕西文化的厚重之因,未免失之于片面和独断。本文就是从教育的另外一个端口--书院--出发,追溯陕西古代书院发展的历史,将其在各个朝代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做出分析比较研究,以探讨在陕西地域文化的发展当中,书院所担当的职分和做出的贡献。 论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书院与私学的关系问题。对私学中的民间私授、山林讲学和寺院讲经与书院之关系以及官方以"掌刊缉古籍"的书院与私人设馆授徒的书院进行了论述。从而认为书院源于私学,是私学的深化。 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以及对官学与书院的兴衰关系作了论述,并对陕西两所书院的建立和张载兄弟的讲学活动作了叙述。 第三部分论说了元代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书院的影响。元代的关中书院开始兴盛,其教学内容是理学,一些著名学者在陕西各书院的讲学活动,使理学思想大盛。书院开始官学化。 第四部分分析了明初政府的文教政策,由于政府发展官学,抑制书院,故在明初的近百年间,陕西书院没有发展。这一时期的书院与官学,如同宋代一样,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明代中期以后,书院发展迅速,新建书院的数量增多,讲学活动活跃,理学的新形式陆王心学主导了书院的学习。一批学者以陕西的书院为阵地授徒讲学,或者创办书院宣讲自己的思想体系。受三次禁毁书院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学规也严格规定不谈政治。学风重简约,以理学为教学内容。书院的官学化进一步加强。 第五部分,按照今人对清代历史发展的分期,把有清一代的陕西书院与清朝的兴衰变化结合研究,使陕西书院与王朝的互动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文章分别从六个阶段论析。第一阶段是清初陕西书院。受明朝禁毁书院的影响,清初政府对书院怀着警惕,也就限制了陕西书院的发展。但不久康熙亲政后,书院得到了鼓励。第二阶段,受政府先抑后扬政策的影响,中期的陕西书院也经历了由冷到热的转变,书院进入了全盛时期,书院的管理多样化;教学内容以通经致用为课业,为以后陕西学术流派的纷呈开了先声。第三阶段是书院的衰落时期。此一时期书院的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但是,没有新的学术领军人物出现,大都是因袭前说。同时,促使其衰败的因素在书院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来。第四部分,书院的短暂复兴。书院教学过程中由以前的汉学、宋学、今文经学三分天下,出现了汉宋合流的局面。西方的科学进入陕西书院的教学环节;心理学被应用进书院的管理中;书院改为学堂。第五部分是对书院在刊刻古籍方面的部分文献进行了整理。第六部分对陕西的书院改学堂做了资料统计。 本文通过对陕西古代书院从其历史、讲学、制度等等诸方面的研究,目的使今人明确认识书院在陕西的文化积淀方面曾经的作用,并了解书院的意义,汲取书院在办学、管理、讲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