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而且全面参与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建构。因此,对田园诗的起源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基础性的工作,清理田园诗的起源,描述田园诗的基本特征,建立田园诗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通过田园诗去把握中国诗歌传统的某些基本特征。这构成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基于课题的研究目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一、田园诗的起源,主要考虑田园诗的构成要素如何逐步形成的问题。二、田园诗的基本特征。三、田园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 第一部分集中考虑田园诗的起源,也就是田园诗的构成要素如何形成的问题,我们把它既看成是一种特殊文体的起源,也看成是一种诗歌精神的形成过程。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1﹑《诗经》农事诗是田园诗的源头,但是两者的联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素材的同一性。农事诗通过乌托邦想象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类生活赋予意义,奠定了田园诗的一个内在的本源要素。2﹑比兴思维以及经由"楚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征确定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方向,自然和人文、情和景的关系构成田园诗基本的内部组织方式。3﹑庄子寓言对日常生活的反思给田园诗提供了智慧本源。4﹑汉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和精神向往孕育着田园诗的产生。5﹑魏晋士人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诗歌里的山水自然描写与玄理思辨相结合,进一步催化着田园诗的产生。6﹑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这一诗歌类型的成熟。最后形成的结论可以表述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同于自然,它是一种价值尺度,田园诗因为与这种价值尺度有关就暗示出中国诗歌的最高理想:作为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象征。随着田园诗的形成,不仅是它自身的基本特征显示出来,而且是一种关于中国诗歌传统的整体意味也确立下来。 第二部分以陶渊明诗歌为例,从两个方面理解田园诗的基本特征,陶渊明的田园诗其本体论意义就是通过对人的悲剧性遭遇的反省而进入了一种历史哲学建构,最终又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完成自己历史哲学的叙事,它最富有象征性的意象就是桃花源;而它的修辞学意义是陶渊明把语言和意义、诗和诗学、寓言和象征之间所具有的间隔打通了,并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闲饮"和"醉"体现出来。 第三部分从宏观上勾勒田园诗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论文指出,田园诗既是汉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总体趋势所期望的一个结果,同时在中国中古文化转向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限定着中国诗歌传统的发展方向。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田园诗和山水诗之间的明确区别,形成区别它们两者之间的一对基本概念: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前者是一种价值状态,后者是一种客观实存。这种区别不仅对理解田园诗有效,而且也有助于克服在理解山水诗时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情感的符号这一倾向,因此有着超出本课题的方法论意义。二是把田园诗与咏怀诗和中国浪漫主义传统联系在一起去考虑,强调田园诗独立的文体意义,从而克服了仅仅从创作素材的区别去理解田园诗的狭隘和不足。三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田园诗的概念内涵。论文指出,田园诗是田园生活的想象性书写;是能够诗意地栖居的乌托邦式的人类家园的虚拟性寓言;是意义自行绽放的语言图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